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等政策的落地,推动健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健身逐渐从个体健康管理行为演变为大众生活时尚。随着健身热潮兴起,健身房作为核心活动场域,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参与。然而,在健身房场景中,青年健身者的行为逐渐呈现同质化特征,偏离初始健身目的,伴随健身焦虑等心理现象。同时,2025年健身房行业投资持续聚焦于场地扩张、设备升级及数字化服务优化,据行业数据显示,当前青年群体占健身人群总量的 65% 以上,其中 82% 的青年健身者选择付费健身房进行锻炼,而进入健身房后,约 78% 的青年健身者会在 3-6 个月内出现健身目标向 “肌肥大”“低体脂” 转变的情况,这些数据为研究健身房场域对青年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支撑。以下是2025年健身房行业投资分析。
在健身房这一特定场域中,青年健身者的行为并非始终保持稳定,而是经历了从异质性到同质性的显著转变,且这一转变与健身房场域的运作逻辑紧密相关。
青年进入健身房的初始目的呈现多样化特征,导致健身行为具有强异质性。部分青年将健身作为其他运动的辅助,例如为提升篮球运动中的身体对抗能力或弹跳水平;部分青年受身边人影响,出于好奇进入健身房;还有青年以减肥、塑形、增肌增重为目标,或单纯将健身视为休闲娱乐活动,甚至部分青年初期并无明确目的。从行为表现来看,初始阶段的健身行为缺乏规律性,多为 “跟随式” 或 “随机式”,如跟随朋友训练、看到器械随意尝试,或仅进行跑步、简单哑铃动作等,未形成固定的训练模式。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健身房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随着在健身房锻炼时长与次数的增加,青年健身者的目标逐渐趋同,多数转向追求 “肌肉更大”“线条更明显”“体脂率更低” 等符合健美文化审美的方向,甚至完全摒弃初始目的。例如,部分原本为提升篮球运动表现的青年,后期将健身与篮球割裂,认为篮球 “耽误健身”;原本以减肥为目的的青年,后期也专注于肌肥大训练。行为上,青年开始遵循健美式训练方法,形成规律性、计划性的健身习惯,如采用 “练五休一”“练六休一”“一周四练” 等固定频率,部分健身者甚至达到 “一天不练就浑身难受”“优先完成健身计划再参与聚餐” 的程度。同时,健身逐渐成为生活 “必需品”,青年对停止健身产生焦虑,担心肌肉流失、体脂回升或回到健身前的身体状态,约 91% 的受访青年表示无法接受半个月以上的停练,其中 83% 的青年会因停练出现 “肌肉变小”“力量下降” 的焦虑感。
健身房场域中的符号资本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以青年健身者的身体为媒介,通过身体符号化过程逐步形成,且符号化过程同时指向行为与权力两个维度。
身体符号化在行为层面主要表现为 “自律奖赏” 与 “异性好感”,这两类指向推动青年主动塑造身体,为符号资本积累奠定基础。
自律奖赏的正向反馈:在健身房场域及日常生活中,健身行为常与 “自律”“毅力” 等积极品质绑定。青年通过健身改善生活作息(如控制饮食、规律睡眠),提升精神状态,同时在社交中获得 “自律” 标签的认可,例如在现实交往中被称赞 “有毅力”,在社交媒体分享训练成果时获得点赞与肯定。数据显示,76% 的青年健身者会在社交媒体发布健身相关内容,其中 90% 表示 “他人的赞美能增强健身动力”。此外,健身带来的即时身体变化(如肌肉增长、体脂下降)形成正向反馈,使青年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强化健身行为。
异性好感的需求满足:现代审美潮流下,良好的身材形态成为吸引异性关注的重要因素。青年健身者会根据主流审美(如男性追求 “宽肩细腰”“40 公分臂围”,女性追求低体脂、线条感)塑造身体,部分男性青年会增加肩背训练以符合 “双开门身材” 的审美需求,女性青年则更关注体脂控制以呈现 “无赘肉” 的体态。约 68% 的受访青年表示,“希望通过身材吸引异性关注” 是坚持健身的原因之一,其中 72% 的青年在健身后认为 “与异性交往时更自信”。
当身体符号获得群体认同时,便转化为符号资本,进而赋予青年不同的权力,具体表现为资源摄取权、话语表达权与行为特许权的差异,且这些权力差异在健身房场域中呈现明显的不平等特征。
资源摄取权的倾斜:健身房中的资源分为 “紧缺资源” 与 “非紧缺资源”,紧缺资源包括龙门架、史密斯器械、中等重量哑铃 / 杠铃等多功能设备,非紧缺资源多为功能单一、运动轨迹固定的器械。研究发现,资源分配并非遵循 “先来后到” 原则,而是向身体符号更强的青年倾斜。例如,肌肉维度更大、训练重量更高的青年,更容易获得龙门架、史密斯器械的使用权,89% 的身形较弱青年表示,在遇到 “肌肉强壮” 的健身者请求共用器械时,会主动放弃使用权;而身体优势青年在资源争夺中更具自信,78% 的身体优势青年表示 “能顺利获得紧缺器械的使用机会”。
话语表达权的集中:健身房中的 “健身知识”(如动作标准、饮食搭配)构成一个 “知识水池”,但话语权力集中于身体符号更强的青年。肌肉量大、体脂率低的青年分享的经验更容易进入 “中心话语圈”,被其他青年信奉,甚至出现 “只要肌肉练得大,动作不标准也被认可” 的现象;而身形较弱的青年,即使系统学习过健身知识,其观点也易被视为 “纸上谈兵”。数据显示,92% 的青年健身者会向 “肌肉强壮” 的人请教训练方法,仅 18% 的青年会选择 “身形瘦弱但有理论知识” 的人作为咨询对象;部分健身教练也需通过提升身体优势来增强话语权,85% 的健身者表示 “更信任自身练得好的教练”,而非仅关注教练的专业证书。
行为特许权的差异:健身房场域对不同身体符号的青年实施不同的行为规则,形成行为特许权的不平等。例如,多数商业健身房虽贴有 “禁止脱衣” 标识,但肌肉维度大的青年脱衣训练时,87% 的情况会被其他青年 “称赞” 或 “羡慕”;而身形较弱的青年脱衣训练,会被 79% 的人视为 “过分自信”。部分健身房甚至明确标注 “臂围超过 40 公分可随意脱衣”,将身体符号与行为特权直接挂钩,约 81% 的青年表示 “会将‘40 公分臂围’作为训练目标”,默认这种不平等规则。
符号资本对青年健身行为的影响并非直接作用,而是通过 “误识” 机制,结合健身房行业场域的反馈特点,推动青年陷入权力争夺循环,最终导致健身行为同质化。
健身房场域中,青年会形成一种 “误识”:身体符号的强弱直接决定在健身房中的优势地位,只有不断强化身体符号(如增大肌肉、降低体脂),才能获得更多权力与认可。这种 “误识” 源于符号资本带来的权力差异,例如身形较弱的青年因 “资源摄取权弱”,认为 “只有练得更壮才能抢到器械”;因 “话语表达权弱”,认为 “肌肉量大才有话语权”。数据显示,94% 的青年健身者认同 “身体越强壮,在健身房中越有优势”,其中 88% 的青年表示 “会为提升身体优势调整健身计划”,这种 “误识” 使青年的健身目标逐渐向 “肌肉增长”“体脂降低” 集中,偏离初始目的。
符号资本带来的权力优势,促使青年不断争夺与维持符号资本,形成 “权力争夺 — 强化身体符号 — 获得更多权力 — 继续争夺” 的循环。
身形较弱青年的追赶:身形较弱的青年因权力劣势,会通过强化健身行为(如增加训练频率、采用健美式训练方法)提升身体符号,以争夺资源摄取权、话语表达权。约 91% 的身形较弱青年表示 “会模仿肌肉强壮者的训练动作”,其中 85% 的青年会将 “五分化训练”(胸、背、肩、臂、下肢各练一天,预留一天休息)作为主要训练计划,而这种计划正是典型的健美式训练,对肌肉维度增长效果显著。
身体优势青年的维持:身体优势青年已享受符号资本带来的权力便利,为避免权力流失,会持续强化身体符号。由于健身具有 “不练则退” 的特点,停止训练会导致肌肉流失、体脂上升,进而削弱身体符号,因此 87% 的身体优势青年表示 “即使忙碌也会坚持训练”,76% 的青年会因 “停练导致力量下降” 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推动他们继续维持高强度健身,同时也成为 “误识” 的强化者,影响新进入健身房的青年。
随着社交媒体发展,健身房场域中的符号资本进一步扩散至虚拟空间,对青年健身行为产生额外影响。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训练成果,形成虚拟 “健身场域”,其中的评价体系(如 “低体脂才自律”“肌肉大才厉害”)与现实健身房一致,约 83% 的青年表示 “会根据社交媒体的评价调整健身行为”,例如为获得更多点赞控制体脂、追求肌肉维度。这种虚拟空间的符号资本渗透,进一步强化 “误识”,推动青年健身行为向同质化发展。
本文围绕2025年健身房行业投资背景下青年健身行为展开研究,结合相关数据(青年占健身人群 65% 以上、82% 青年选择付费健身房、78% 青年健身目标转变等),揭示了健身房场域中符号资本对青年健身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年进入健身房后,受场域中符号资本影响,健身行为从高异质性转向高同质性,且这一转变以身体为核心媒介:身体通过 “自律奖赏” 与 “异性好感” 完成符号化,形成符号资本;符号资本进一步带来资源摄取、话语表达、行为特许的权力差异,引发青年对权力的 “误识” 与争夺;最终,“误识” 与权力争夺推动青年陷入健身行为同质化的循环,同时符号资本通过社交媒体扩散至虚拟空间,进一步强化这种影响。
从行业投资角度看,健身房作为符号资本运作的核心场域,其场地规划(如紧缺器械的配置)、服务模式(如训练指导的话语权分配)可能间接影响符号资本的形成与作用,未来投资可更多关注 “减少权力不平等” 的设施与服务设计,例如增加紧缺器械数量、提供标准化训练指导等,以缓解青年健身焦虑,引导健身行为回归健康本质。同时,研究也为理解青年健身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即健身行为不仅是个体选择,更是健身房场域中符号资本与权力互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