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 内容详情
工业节能市场前景
 工业节能 2018-04-09 15:53:47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从国外经验看,政府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和大规模投入一般发生在工业化后期。随着我国工业节能市场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主导的市场,工业节能服务的市场份额近年来逐年增加。以下对工业节能市场前景分析。

工业节能市场前景

  2018-2023年中国工业节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表明,2017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5.75 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10%,2021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9.41万亿元。

工业节能市场前景

  工业节能服务市场主要是由节能服务公司为工业企业提供能耗分析、能耗诊断、节能方案设计、节能设备定制和安装调试以及节能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服务。工业节能市场前景分析,随着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和鼓励,减排目标责任化作为各政府、各机构的考核因素之一;随着能源价格的上升,节能措施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作为工业节能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能效管理市场也将在未来五年迅速发展。现从四大行业市场运行情况来分析工业节能市场前景。

  电力行业。我国燃煤发电强度居世界较先进水平,1GW超超临界机组拥有量为世界最多。燃煤发电技术和装备正不断向高参数、大容量、高效及低排放方向发展,1000MW级和600MW级600℃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数量及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出口国外,机组发电效率可超过45%,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次再热发电技术具备自主开发和制造的能力,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一些发电集团已经开始700℃ 超超临界机组的研究,预计我国在2020年后将完全掌握先进的700℃ 超超临界机组应用技术,并成为之后20年内最先进的燃煤机组,该型机组效率将达到42%,煤耗将降低到236 g/kWh。此外,正在发展的特高压技术和智能电网,也将显著减少电力输配的能源损耗。

  钢铁行业。我国钢铁产业主体技术装备大型化、自动化、高效化取得显著进步,但是随着新增产能增速的减缓,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将主要依靠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工业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015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0.572 tce/t,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在缩小,与欧美、日韩等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钢铁行业工艺仍然以长流程为主,大部分能源消耗集中在焦化-烧结-炼铁等铁前工序,而低能耗的短流程电炉钢占比仅13%左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其次,虽然我国宝钢、鞍钢等大型企业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行业集中度低,2016年前十企业产能仅占35.9%,行业内技术发展很不均衡,仍有大量的中小型钢厂技术落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钢铁行业以固体燃料为主,二次能源产生量较大,尽管在余能余热的回收利用上取得很大进步,但占余能余热总量50%以上的大量低品质余热和炉渣显热回收利用技术亟待解决。

  水泥行业。我国水泥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日产万吨的水泥成套装备可以自行设计与制造。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81.38%,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成为主流窑型,其熟料产能占新型干法熟料产能的56.57%。我国新型干法熟料单位煤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生产工艺结构调整使水泥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工业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030年前水泥单位电耗受限于新型工艺的突破只能稍有改善,在立窑淘汰完成后水泥窑炉的热效改进空间小。化石替代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使用上,国际上发展迅速但我国仅开始示范,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2.5%。

  电解铝行业。我国电解铝新建及改造电解铝项目已全部采用400kA及以上大型预焙槽,主要槽型结构向大型化发展,400kA~500kA槽型的生产线已成为电解铝行业的主流槽型。全球首条全系列600kA铝电解槽研制成功,具有很高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能力。工业节能市场前景分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4年产量前10位的铝业集团及大企业占总产量的63.8%。400kA及以上槽型能力占5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电解铝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能耗要低1000 kWh以上,整体技术与装备已实现了出口,具备占领国际市场特别是发展我国家市场的能力。

  谈起工业节能,就会提起能源管理中心。它是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工业节能市场前景分析,目前在国内企业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仍然是一种被动型的能源管理体系。未来应进化为主动型的节能中心。未来的企业,智能型水系统、智能型能介系统将成为发展的方向。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工业节能相关研究报告
工业节能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