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雕塑行业市场分析,随着新水墨板块的逐渐冷却和抽象板块的升温,国内艺术市场似乎迎来了一个以10万元左右作品为主体的新格局,新入场的藏家多数有着消费的心态,这样便使得有着更合理价格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更多青睐。现对2016年我国雕塑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当然,新兴藏家可以凭着自己的趣味和喜好,哪怕发散一些,跳跃一些,甚至缺少必要的逻辑来进行收藏,而资深的藏家仍按照自己的线索和脉络完整自己的收藏体系,价格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但无论市场板块如何轮替,或者收藏家的心态是否出于消费,雕塑作为艺术品门类的一项,似乎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位置。拍卖各个场次中雕塑的比例只占到修饰点缀的作用,拍卖从业者也都对雕塑的征件颇感无奈。在走访藏家的阶段,能明显感受到雕塑作品需求的存在,但市场交易中活跃的雕塑艺术家也差不多一个手就能数过来,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位置自然不易动摇,因此也导致每次成交都更可能成为永久收藏而不会有太高重复交易的可能,这自然是艺术品交易的理想结果,但也不能将雕塑作品市场的不活跃归咎于此。
雕塑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核心问题是,雕塑作品没有后续艺术家跟进和补给,处于青黄不接,断层的情况。若追溯至学校寻找病灶,雕塑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在技术层面与绘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非常难学,要比别的系多学一年。这就让雕塑创作具有了非常强的排他性,若不是科班系统学习过的人很难入手创作,也需要在求学阶段更沉住气,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少人学完雕塑后去搞绘画创作,也有凭着雕塑的手艺接各种工程项目,还没毕业就成了“活儿王”,相比这种受益,有几个人会选择清苦的创作然后在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靠卖作品过上好日子?
相比雕塑在拍卖征件环节的困境和学院期间艺术家自身的因素,来自一级市场画廊的声音似乎更加有说服力。林大艺术中心总经理王一妃认为,雕塑板块近两年的市场主要集中于中国港台以及新加坡藏家。在中国内地,雕塑市场还有很大可以开拓的空间。但就选择艺术家来说,画廊似乎也遇到和拍卖一样的困境。传统雕塑艺术家在中国内地市场表现平平,因为内地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已经脱离了材质的局限,关注点渐渐放在作品的观念。这对于钻研雕塑创作的艺术家是个挑战,但很欣喜的是,还是可以看到近两年有一些面貌同以往不同的雕塑艺术家的作品。
对于青年艺术家与上一代艺术家在雕塑市场表现断层的原因,王一妃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每一代艺术家都会面临自己时代的问题。但每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都可以面对并超越自己时代的局限。年轻艺术家面临的最大考验,无非就是市场的诱惑。在赚快钱和艺术理想之间做出选择,这件事对于学雕塑的尤其是个问题。具体的表现就是作品风格的雷同,甚至创作语言和题材的雷同。“对于市场表现来说,我觉得和作品本身不是必然关系。因为这一代雕塑艺术家的市场还没有到,我们不能去催熟。那些现在市场上的雕塑明星,在他们20多岁的年龄时,作品都不一定有市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未来的市场表现。”
亚洲艺术中心代理的台湾艺术家李真的雕塑作品在行业内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和收藏基础,在亚洲艺术中心展览研究部专员徐浩洋看来,雕塑是艺术产业重工业。从艺术家创作作品到运输及展览呈现,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去规划及执行。但就当下无论是画廊还是拍卖行来说,雕塑容易被认做配角,而架上绘画更受青睐。但随着传统买家对雕塑的认知逐渐深入,以及国内各大拍卖行开设雕塑专场,情况有了较大改善。
而针对年轻艺术家雕塑作品的创作状况,徐浩洋认为当下艺术圈过于浮躁,这在年轻艺术家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一味追求名利,符号化、模仿等现象广泛存在。低质量的粗制滥造的展览过于频繁,有些时候艺术家的个展甚至可以是一周或者一天。轻率地进入市场,然而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态度,并不稳定易受干扰影响,若这些不良现状的前提是艺术家为了让作品好卖而解决生计问题,这种情况下,做一个接项目的“活儿王”反而有一定的积极因素,虽然干行货儿总被业内人士不齿,但承接大型工程很直接的方面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这无疑为未来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创作优秀作品的保障,可以当做是一种修炼。
如何阐释雕塑有别于架上绘画的价值,是每个画廊从业者的必修课。徐浩洋认为,雕塑作为空间的艺术,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作品本身会产生一种气息,这会影响周围的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气场的契合。根据藏家所需进行针对性的推介,雕塑作品因其体量大小以及题材指向适合不同的空间摆放,室内的雕塑必须恰到好处地嵌入其所在住宅环境和空间背景,与住宅环境的美学特征相互融合。反之,作为公共空间的雕塑,因其所处的环境,通常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意味,或有着强烈的政治内涵,一件公共雕塑会成就一个城市,成为一代人的精神记忆甚至是文化坐标,这就需要特定的雕塑作品去满足其场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