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 内容详情
薄膜行业的投资分析
 薄膜 2015-09-25 16:23:49

  电子半导体功能器件和光学镀膜是薄膜技术的主要应用。

  现在全球薄膜产品主要以有机薄膜为主,可用作薄膜生产的有机聚合物有上百种,但现在实现商业生产的只有几十种。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丙烯(PP)、聚丙烯腈(PAN)、聚酯(PU)、聚砜(PSF)、聚酰胺(PA)、醋酸纤维素(CA)、硝酸纤维素(CN)等。

薄膜行业的投资分析

  现今市场上最为走俏的是BOPP和BOPET,即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和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根据Freedonia的研究报告,在未来四年内美国塑料薄膜市场仍有较大潜力,2006年的总需求量将达到662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2.6%。届时,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消耗量将超过薄膜总消耗量的一半,高达393.6万吨,平均增长率为2.4%。聚丙烯(PP)的需求增长率最高,为4.5%,达到78.9万吨。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用量也趋升,以 3.5%的速度增长,2006年市场需求为110.7万吨。而其它树脂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9%。

  据专家分析,2003-2005年国内的几十条薄膜生产线将陆续投产,今年市场供过于求已成定局,投资者们在做出选择时需要慎重考虑。

  薄膜厂家供应状况

  PP由于价格低廉和性能优势的性能,因此可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与其它热塑性塑料如ABS、Nylon、PS、PE、PET、PVC相竞争,另外在环保方面,因其可回收再利用,PP也替代其它塑料,主要用于注塑、纤维和薄膜与片材。在汽车和器具应用中,增强和填充PP不断地替代工程塑料,在包装领域的需求(尤其是食品包装)也将继续成长;另外近年来,PP在片材挤出中替代聚苯乙烯、在地毯面纱中替代尼龙;在器具应用中替代ABS及在薄膜和医用领域替代软性 PVC的需求也不断快速成长。2002年聚丙烯全球产能为3,779万吨,较2001年成长2.9%,其中以东欧地区成长最快,较2001年成长 23.6%,其次是中东地区8.2%,根据已宣布的新建或扩建计划,2002-2006年间将新增800万吨/年的PP产能,其中55%将落在中东地区和我国。随着中华地区几项大石化投资计划的进行,这一地区已成为PP生产量成长最快的地区,而亚太地区的高需求也将吸收来自中东地区的新增能力。预期 2004年聚丙烯产能将达到约4,023万吨,亚洲、西欧、北美地区仍为生产聚丙烯之主要地区。

  近年来,由于全球的PP产业盈余较低、产能较高的环境下,为了更加具有成本效率,PP工业出现了连续的合并和收购热潮;日本的窒素计划与Japan Polychem合并PP业务,合并后的PP产能将达到100万吨/年,占其日本国内市场的1/3。最近沙特阿拉伯的基础工业公司Sabic将完成对 DSM公司的收购,将其PP战略从中东地区发展到了西欧,其PP产能接近200万吨/年,使得Sabic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PP生产商,增强了Sabic 在全球聚烯烃市场的地位。美国的丙烯供应因11、12月份各种生产问题而特别紧张,特别是路易斯安娜州的一座乙烯装置将停车六周。而由于原料丙烯供应紧张,美国至少有两家主要的丙烯腈生产商计划减产。斯特林化工公司称,由于丙烯供应紧张该公司位于德州德克萨斯城年产34.5万吨的装置提前一个月进行例行检修。斯特林化工公司首席财务官Paul Vanderhoven表示,短期内丙烯供应的紧张局势限制了丙烯腈装置的开工率,但是他拒绝透露德克萨斯城工厂减产幅度。他表示,由于丙烯紧张,公司决定把原定在二月中旬进行的为期两周的例行检修提前一个月。首诺公司官员表示,该公司位于德州巧克力湾的丙烯腈工厂开工率轻微降低约10%。首诺公司的官员表示,了解到美国其它主要的丙烯腈生产商,如BP、氰特、杜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丙烯腈产量,但他没有提供更多细节。BP石化在德州翠湖、俄亥俄州利马的生产装置因丙烯供应紧张,仅能保持基本开工率。由于德国Marl工厂的生产问题,BP还不得不把美国生产的丙烯腈调往欧洲市场。杜邦位于德州博蒙特的年产18万吨丙烯腈装置计划在2月份停车,一些亚洲生产商已经在一月间削减了开工率。2001年,受美国经济和“911”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现象,世界PP市场也出现了严重的能力过剩和需求减缓;2002年虽然市场缓慢的复苏,但供需仍然存在缺口;2003年PP市场需求已经基本恢复,并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形,预计到2004年产能的持续增加将使得全球PP市场到达到供需平衡。预期2004年全球聚丙烯产能将达到约4,023万吨,亚洲、西欧、北美地区仍为生产聚丙烯之主要地区。有关更多薄膜的行业资讯信息请查看中国薄膜粉碎机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薄膜相关研究报告
薄膜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