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 内容详情
2015年我国百货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百货 2015-01-22 15:32:51

  国内百货业有过近20年的舒适期,如今却步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直以来被诟病的经营模式仍然在曲折中探索。为寻求出路,并弥补百货的“先天不足”,自营、买手制、电商布局、O2O……凡是能带动消费,产生消费黏性的方式都已被尝试。下面一起看下2015年我国百货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全行业困境之下,百货店的生存危机日益凸显。创新求变、转型突围成为业内共识。正如家乐福全球副总裁唐嘉年所说“任何零售业态都不会消亡”,主流零售形态的百货店肯定不会消亡,但也不会再是过去的“旧模样”。未来的百货店会往哪个方向发展?老笑斗胆预测,或朝着“非百货店”方向发展,越不像百货店的百货店,才是最好的百货店。

  百货店越来越不像百货店

  各种跨界,各种混搭,各种组合创新,各种搭配颠覆,各种网络元素、移动科技、电商概念等等,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百货店内。百货店的边界将越来越宽泛,定义将越来越模糊,百货店会变得越来越不像百货店。未来,新奇、时尚、愉悦、超值等体验将变成百货店高下的决定因素,“体验为王”将被百货店奉为圭臬。

  大店的购物中心化趋势将越来越猛,纯商品经营特别是服装经营的占比持续下降会呈必然趋势。而拓展的方向也将从餐饮延伸到更多的领域,不排除有些百货店比购物中心更“购物中心”。有机会扩建的百货将变身真正的购物中心,这些购物中心将融合百货店、购物中心之长而各去其短,在营运、营销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不能拓展物理边界的百货店也会走“微购物中心”之路,这种袖珍型购物中心将显得更加精巧别致,业态布局、品类组合、品牌搭配更显匠心独运,超乎想象而又合情合理。规模较小的百货店或利用其区位优势,坚持“被集成战略”,向所处的商圈借势借力,自甘成为“天然购物中心”中的某个优势品类或几个关联品类的集合店,在这些品类,它们将更专注专业,做得更加细致深入,特色和优势也必将更为突出。

  不管是真正的购物中心、类购物中心还是专业店,都会突出主题色彩、人文特色、生态元素、智慧基因,都会融入更多的移动科技、网络因素、电商概念,都会围绕视听嗅味触“五觉”营造与其经营相适应的浓厚氛围,布设配套服务、互动体验。

  据百货发展前景报告显示,未来,“标准的”百货店、中规中矩的百货店,死守百货店边界与内涵的百货店或难以生存,而那些因势而变、因时而动、因客制宜的“伪百货店”才会有生命力、竞争力。

  涉猎金融服务

  面对低迷的百货市场格局,传统百货业寻找新的盈利通道已是大势所趋。银泰商业、王府井百货分别与支付宝、微信合作推出可以储值的会员卡。一张被赋予互联网思维和金融概念的会员卡,带给百货业在金融领域更多想象。

  相关政策影响,让过去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商业预付卡销售走向终结。如果带有互联网金融性质的会员卡以储值、增利、返利等形式吸引个体消费者主动将钱存入时,将会成为百货业业绩的新增长点。百货还可以此为契机,逐步将这种金融思维渗透到与供应商的合作中。此前,京东针对消费者推出了“京东白条”,对供应商推出了3分钟到账融资产品“京保贝”,开启了金融领域的全面发力。

  其实,已有百货企业在金融板块暗暗发力。广州友谊拟募集现金100亿元收购越秀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转型为金融和百货双主业运营的A股上市平台。重庆百货投资1.5亿元设立重百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此切入金融领域。通过办理各种小额贷款、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重庆百货主营业务,增加营业收入。不过,进入金融领域的风险颇多,企业在涉及资金运作方面的每一个决定都需非常谨慎。

  百货市场细分

  传统百货的市场前景逐渐暗淡,未来一线城市百货数量会越来越小。在市场不充分的三四线城市,还可能会有一批百货店诞生。去年百货店坪效下降幅度高达12.9%,销售额增幅明显滞后于营业面积扩张速度。尽管增设体验型业态可以挽回一定比例的流失客流,但百货商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中重新站稳,需要将发展重心投向强化优势品类和走细分市场路线。

  北京apm的主力店东安市场今年进行了75%比例的品牌调整,商场已从综合性百货转型成青春、时尚的潮流馆。西单商场在一层将增设200平方米的珠宝专柜,同时扩充体育品牌阵容,强化优势品类,把握细分客群。商业项目的竞争不应是足球场博弈,上场球员共同拼抢一个球,更应像在游泳池中竞争,在各自的泳道前进。这意味着,商贸企业的角力点是在细分市场中把握住各自的目标客群。

  细分市场要求百货企业对定位有清晰、坚定的定义。所谓细分市场,就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特征将同类需求的消费者进行分类,通过研究某一类型的消费者,对未满足和未充分实现消费者需求的部分进行补充与优化。细分市场考验企业对市场的熟悉度,需要百货企业从商品经营的思维转向对消费者研究。

  发力自有品牌

  国内百货企业善于借鉴国外的成熟商业经验发展自己。在美国、欧洲国家的百货店以自营为主,并通过自有品牌提升经营利润、形成差异化。对传统经营模式的改变是百货业重塑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众多百货企业积极探索商品自营,但回归之路需要循序渐进,联营仍将是百货的主流经营模式。

  百货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供应商深度联营、打造自有品牌方面。新世界百货自有品牌LOL店已在全国进行推广,为了提高市场渗透率与品牌知名度,新世界百货还有意将LOL品牌店以加盟方式扩张。大商股份在企业内部大力推广“直销直营”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采购和开发自有品牌,压缩中间商环节,带动商品毛利率提升。不过,由于市场环境、零供关系差异,国外百货自营商品与自有品牌占比在90%以上,但国内百货企业自有品牌的理想份额为20%-40%。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百货相关研究报告
百货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