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3D电视吗?坐在客厅中,用裸眼或者佩戴3D眼镜,观看“立体”电视节目和频道?之前还有一些电视台推出了试验性的3D电视频道。以下是2017年我国3D电视行业概况与现状分析:
中国3D硬件领域已经相对成熟
3D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媒体文化载体,正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去商场购买一台新电视,基本上都是带有3D播放功能的;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但凡上点档次的片子都是3D的;医院里检查设备是3D的;学校里教学演示是3D的;甚至连新品发布会、演唱会等大型活动,3D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而且随着全球消费电子厂商陆续推出一批包括电视机、监视器、笔记本电脑、蓝光盘播放器、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子相框等3D相关产品进军家庭市场,加上原有的广告、公共显示牌和医疗等专业应用,3D正在推动一场从平板显示转向立体显示的技术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可以忽略3D的作用,但无法忽略3D的存在。
3D影响内容领域处于萌芽阶段,与硬件市场化条件严重不匹配
与市场上3D硬件的高普及率、高占比相反,中国3D影像内容产业才刚刚开始萌芽。2013年国内人均3D内容观看时长不足1分钟,家庭3D电视功能使用率不足5%,3D电视平均使用时长每台每天不足30秒,全国3D原创类节目不到1000小时。而从2010年至今,全球上映的3D影片加起来不到200部。
国内起步相对较早的公众3D影视发布平台,就是中国电视3D试验频道。3D电视试验频道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办,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有线数字电视网覆盖的用户,可以通过具有3D功能的电视机和有线数字高清机顶盒收看立体效果的纪录片、动画片、体育比赛、影视剧以及2012年春晚、伦敦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转播。该频道于2012年1月播出。播出时间为每天播出13小时30分钟,首播4小时30分钟。每天重播两次,共播出13.5小时。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分别负责每天1小时的首播时段,天津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深圳市电视台分别负责每天30分钟的首播时段。各台负责的具体时段播出顺序每隔3个月轮换一次。这已经算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具有权威性和规范化的3D影视内容发布渠道了,即便如此,以3D试验频道为代表的广电系统对于3D内容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内容和播出范围都未饱和,仍是以套拍和购买的方式整合内容资源,真正意义上的3D原创作品非常少。
反观影院系统,以院线为代表的公众3D观影系统在数量上呈爆发式增长,但真实效果却良莠不齐。以转制“伪3D”炒作概念对影片二次销售,引发公众声讨的新闻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显要位置。这对大众观影体验产生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大众对3D影视的良性认知。这其中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数量丰富、质量优良的3D影视作品源。
国内专业3D领域人才的短缺
中国影视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对于新兴的3D来说,人才和教育就面临着极度短缺的掣肘。国内专业3D影视拍摄制作人员比例不到影视行业的1%,很多有经验有水平的影视团队和个人,甚至连3D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而国内专门为3D影视建立的专业教育体系几乎没有,大专院校基本没有专业3D影视教学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社会上也缺乏培训和商业教育机构,全国专业从事3D影像技术培训的机构不到10家,具有潜力的3D影视人才无法得到良好的成长机会。另一方面,国家对3D影视从业人员的水平职称评定缺少规范系统化的标准,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3D人才?如何判断3D影视人才的高、中、低?这些都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加上相对其他成熟产业而言,3D行业缺少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3D影视从业人员的互动交流很少,也缺少协调和组织的机构,大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独自摸索,没有实现经验与技术的互交和学习。
原创3D内容在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
3D影视产业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也显现出惊人的前景。部分影视机构和影视公司开始意识到3D的普及化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开始着力3D影视内容领域的布局,为未来搭建3D影视平台,储备人才和团队,开展横向的合作与整合。2011年《龙门飞甲》获得5亿元票房;2012年《画皮2》获得7亿元票房;2013年票房冠军《西游降魔篇》中,3D版本带来的票房收入占其全部票房的91.2%。这些都让市场和投资人开始意识到3D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据美国影音娱乐权威数据部门分析,未来五年全球3D影视及周边衍伸产业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总产值。作为3D热门区域的中国,未来五年的3D影像产业将超过328亿美元估值。
在此前提下,国内广电系统和影视公司逐步开始自建3D影视拍摄团队,尝试原创内容的3D化。以暴风影音、迅雷、乐视等为代表的新互联网视频公司为了快速抢占3D影视资源,扩充片源途径,选择与国内外领先的3D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实现强强联合的模式抢占市场。这种跨平台机构、单位的整合和合并从2014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势态,将会在未来两三年内达到高峰。今后3D影视作品的拍摄将更加常态化、首选化,影视机构在拍摄中将会把3D拍摄列入到常规拍摄中,新题材、新剧本将更多考虑以3D拍摄为主,改变过去3D仅仅用于套拍的尝试性拍摄。
整合资源是发展3D影视的最佳模式
3D影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需要资金做支撑、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人才的管理和培养、社会资源的调动等多方面汇聚,缺一不可的综合型工程,因此,一个成熟的3D影视平台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初显成效。3D互联副总经理李威先生坦言,最快、最有成效实现3D平台运营的方式,就是与现有的3D成熟平台融合,实现资源整合,加强企业、组织、单位间的合作与协作。目前,国内影视市场开始初显以独立项目合作的形式达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影视投资方与3D影视平台合作,就具体的影片项目进行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将影视项目中的3D部分外包给专业的3D团队,从而降低整个项目的前期培养成本。这种模式多见于国内播出单位和3D团队的合作中,以单个项目为纽带实现整合。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机构,看好3D影视领域的发展前景,开始寻求整体的长久布局,以机构合并、融入的形式实现团队的跨平台运营,这是立足于3D原创内容的未来空间,而不仅仅限于某个单独的影视项目,双方融合开拓,以达成双赢目标。还有一种以版权购置的模式实现3D影视内容的定制化和协作创作,多出现在与国外优秀3D影视内容的交流上,如中国3D试验频道向海外多次购买3D内容版权。更多相关3D电视行业现状分析请查阅由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3D电视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