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发展迅猛,而这一定离不开保险知识、保险理念的普及。目前,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在这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这些也正是沿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所紧缺的。我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加强战略对接、务实合作。当下海外利益集中分布在政治经济风险相对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国家风险管理、保护我国海外利益,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重大课题。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信用保证保险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2016-2021年中国保险业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首当其冲的是信保业务与银行资金联动不足。“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额度最充足、成本最低的资金渠道,信用保证保险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的充分授信,但是银行对于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持以谨慎态度,因此银行授信推进非常缓慢。”一位从事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人士对记者说道。
此外,因为《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但是对于信用保证保险公司而言,必须执行《保险法》的规定,即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的最大净自留额,不能超过注册资本金及公积金之和的10%。
这意味着,同样是为债券进行担保,但信用保证保险公司需要满足更高的资本要求。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阳光信保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出台针对银行与信用保证保险公司就信保业务合作的支持性政策,促进信用保证保险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服务;能够适当提高信用保证保险公司单一债券业务的风险限额,为资本市场的活跃及发债企业的流动性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过,一些保险业人士认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是新兴的保险业务,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履行保险职责,共建信用社会,还需走的路很长。例如,此前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类金融机构的“侨兴债”风险事件,即为经济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而金融风险又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交叉传递的典型案例。
“关键在于防控风险、服务大局的有机结合。防控风险是前提和保障,服务大局是宗旨和目标,二者需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稳步实施。”某保险公司高层人士对记者表示。
国际经验表明,出口信用保险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政府投入小、撬动作用大、政策效应明显的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作为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执行者和国内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信保一直以来充分发挥政策性职能特点,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建设。一方面,迎难而上,不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在2016年我国外贸出口负增长7.7%的情况下,业务总量依然保持正增长,全年实现保额超过4700亿美元,同比增长0.3%;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2016年,实现保额375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高于同期外贸出口增速10.8个百分点,为“稳外贸、促增长、防风险”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信保一直将支持中小微企业出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发专属产品,创新承保模式,搭建政府平台和网上投保平台。2016年,累计服务支持小微企业5.1万家,新增1.6万家,增长59.4%,小微企业客户覆盖面达到21.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国信保将始终以高度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履行政策性职能,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建设,落实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动公司发展转型,着力在调结构、增动力、打基础、补短板上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提高公司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更好地满足外经贸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加强机构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
“外经贸企业在发展中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随着中国信保保单融资覆盖面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了信用保险的保障,降低了财务成本。”郭新双指出,中国信保所提供的信用保险保障,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信用等级,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解决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
近年来,中国信保积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拓展融资功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已累计支持企业获得融资达到2.5万亿元。并且主动降低保险费率,切实向外经贸企业让利,大大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例,2016年平均费率水平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相比已下降超过一半,降幅约为54.3%。此外,出口信用保险还积极发挥经济补偿功能,2009年至2016年累计向企业和银行支付赔款超过82.7亿美元,实现追偿收入22.3亿美元,保障了相关企业的稳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