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总标题以“保险”为核心,体现政策与产业结合方向)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保险作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益的重要工具,在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国已形成政策性基础险、商业补充险与创新型险种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框架,但区域和品种覆盖仍需优化。通过建立保险公司大灾风险基金、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以及未来的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可有效分散极端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例如,针对三大主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保险业已开发制繁种专项险种,在16个省份覆盖近70万亩农田,提供超8.5亿元风险保障,助力粮食稳产增效。同时,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正聚焦“一县一业”战略,扩大对区域优势品种的保障范围,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根基。
通过整合金融资源与产业链协同,“保险+投资”“保险+科技”等模式加速推广。例如,在帮扶地区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特色产业园项目,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某保险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购农户燕麦,并提供就业支持,带动当地30万亩橘园实现深加工转化。此外,淡水渔业领域创新推出天气指数保险,2024年在湖北为水产养殖提供3.32亿元风险保障并赔付1299万元,有效降低极端气候对养殖户的冲击。截至2024年末,某大型险企通过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投资规模已达近1150亿元,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保险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巨灾模型迭代升级、农险科技平台应用以及智能核保系统开发,显著提升了灾害预警和理赔效率。例如,某再保险公司通过“再·耘”平台为11家机构提供风险评估支持,并完善地震、台风等巨灾模型谱系;另一保险企业利用新能源车险“再·途”平台赋能新业务发展。专家指出,科技不仅优化了传统“灾后赔付”模式,更推动风险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创新动能。
当前政策框架下,农业保险需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与品种多样性,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和新兴业态的保障需求亟待满足。例如,某险企2024年通过“传统成本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组合,在湖北淡水渔业领域实现风险保障3.32亿元,赔付率达39%。未来,行业应加强数据治理与跨部门协作,精准匹配农户、农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的多样化需求,为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全面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总结:农业保险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政策引导和技术赋能下正加速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通过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创新“保险+”模式并深化科技应用,我国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与产品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保险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早日实现。(全文保留原数据:如70万亩、8.5亿元、3.32亿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