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投资 资讯详情
信托行业兑付高峰再度袭来 不良率相对稳定
 信托 2016-01-01 09:28:31

  信托行业为何如此火热?信托理财作为一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财方式,它的收益也是较为可观的,一般来说,信托产品年收益可达到8%-15%,是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3-5倍,与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的其他理财产品相比也要高一些。

信托行业兑付高峰再度袭来 不良率相对稳定

  信托作为一项高收益投资,其对应的必然是高风险。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正将压力传导至信托行业。近期的信托市场上,兑付风险成为一个热门词语。

  信托业不良资产的增加和抗风险能力再次引发大众关注。迈过17万亿“大关”,资产规模不断高歌猛进的信托业,正迎来又一波兑付高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将有44150亿元信托产品到期,到期量更是逐季递增。面对兑付高峰的再度袭来,市场人士开始关注信托业所面临的兑付压力。

  兑付高峰引发压力担忧

  随着信托收益率的持续走低,以往习以为常的10%左右收益的产品已难以寻觅。一直以来,信托产品的兑付高峰都是压在信托业头上的一块“大石头”。

  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统计发现,2016年下半年到2017 年上半年,将有44150亿元信托产品到期。具体分季度来看,分别是2016年三季度8875亿元、2016年四季度10652亿元、2017年一季度10869 亿元、2017年二季度13754亿元,到期规模按季度递增。其中,集合信托的到期规模占比达32.02%;单一信托的到期规模占比达58.06%,财产权信托的到期规模占比为9.92%。

  由于集合资金信托通常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项目,公司具有一定的兑付责任,因此随着集合资金信托风险显现的加快,有分析人士称信托行业的兑付压力将持续上升。

  “面对较大的兑付量,该段时间需特别警惕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用益信托分析师帅国让如此提醒。事实上,伴随宏观经济的持续下行,信托行业的兑付风险事件在近年来时常曝出。帅国让指出,2015年以来,目前已经曝光发生兑付风险的信托项目已达38个,其中大部分涉事信托项目为房地产类信托产品和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此外也包含了个别矿产信托产品和证券类信托产品。

  2016-2021年中国信托投资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分析认为,信托作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行业,其行业周期性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当前宏观经济的下行给信托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由于实体经济下滑,过去利润空间较大、能够承受较高融资成本的行业,如房地产、矿产能源和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利润空间必然下降,这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而宏观经济的下行期也是个案风险容易爆发的时期,这也将导致信托风险项目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谈及宏观经济下行对信托业兑付风险的影响,帅国让说。

  而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佐证当前行业所面临的风险。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信托行业的风险项目有605个,比上季度末增加78个,规模达到1381.23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034亿元增长33.58%,较上季度末的1110.19亿元环比增长24.41%。对比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17.29万亿元,不良率达到0.80%。

  信托业风险整体可控

  回顾信托业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历史可见,其发展脉络与此前社会融资需求高涨、而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有关。证券分析师指出,以当前频频曝出风险事件的房地产信托为例,2008年至2012年,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对于信贷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在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的前提下,开发商将目光投向信托,通过房地产信托等方式募集资金,满足其融资需求,也刺激了相关信托产品的大幅增长。

  而此类产品的快速发展,也为后期信托行业的兑付埋下了风险隐患。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房地产信托项目发生兑付风险的比例达到了全部风险项目的44.7%,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

  曾有某中型信托公司高管向记者坦言:“尽管当前信托行业仍实施刚性兑付,但到了某个临界点,部分前期展业相对激进的公司,如果业务集中出现兑付风险,超过其自身的承接能力,不排除信托业的刚性兑付被打破的可能。”

  也因此,当前信托公司均开始加强风险项目处置的规范化与市场化,公司内部的信托赔偿准备和资本金实力也日渐增厚,行业整体的保障基金机制也开始有效运行。近年来,信托公司不断涌现的增资潮,便是行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一项举措。

  而赵湘怀也评析称:“虽然二季度信托业的不良率较一季度有所提升,但2014年—2016年期间,信托行业的不良率始终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且整体不良率低于银行业,显示了较强的风险总体控制能力。”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信托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