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能翻番
“课题主要是摸清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市场的现状,掌握各地对海水淡化的政策和规划,并形成一份科学报告,这将对未来海水淡化列入国家规划以及地方水资源配置起到促进作用。”龚海晨表示,随着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向海洋要水已成为国际共识。
如今,从苦涩的高盐度海水和含盐量比海水低的苦咸水中,通过脱盐生产出清纯可口的淡水不仅已经成为现实,而且正在快速发展中。中国脱盐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能力约为60万吨/天。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规模还很小,尚未达到经济规模。不过,随着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海水淡化产业已经越发受到支持和重视。
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其洋在6月召开的“2011青岛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将把海水淡化列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积极制定相关规划。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秘书长郭有智表示,今年国家对海水淡化的重视程度超过任何一年。他预计,未来5年,中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将翻番。“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00万吨/天至300万吨/天,投资规模可达200亿元。
海水利用亟待“正名”
龚海晨表示,虽然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发展条件,但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据导报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主要采用热法和膜法两种方式,其中,热法的材料50%来自进口,而膜法(主要是反渗透膜)则有90%是进口。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近80%的装机规模都是引进国外技术建造而成。
山东一位电厂负责人表示,现在市政管网的水价每吨不到4元,而海水淡化每吨成本在8元左右,淡化海水要进入市政管网为用户所接受,没有政策支持,显然不现实。在龚海晨看来,解决海水淡化面临的难题,必须尽快形成中国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围绕制约海水淡化成本降低的关键问题,发展膜与膜材料、关键装备等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率,增强自主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同时,国家应该在资金、税收及发展规划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将海水、苦咸水再生水利用纳入国家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确海水在沿海城市水资源配置中的份额和作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水利部正在考虑是否将海水淡化纳入水利部整体规划以及地方水资源配置等相关规划,并于近期组织了课题组赴六大沿海省市调研海水利用情况,而上述青岛阿迪埃脱盐中心承接的课题也将为决策提供依据。另据导报记者了解,科技部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并于近日就其中的申报项目进行了论证;为配套《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发改委还将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11部委参与的《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经济导报记者近日从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青岛阿迪埃脱盐中心获悉,按正常进度,该《意见》有望年内正式出台。
青岛阿迪埃脱盐中心负责人龚海晨对导报记者表示,由该中心承接的水利部《我国海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课题也将于12月份交稿,届时将成为政策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随着一系列课题和规划陆续推出,我国海水利用产业无疑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