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农机市场在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正经历结构性调整。随着环保要求升级与智能化转型加速,重点企业加速向绿色高效方向转型,产业布局呈现区域集群化特征。然而,部分领域仍存在劣质产品流通乱象,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痛点。四部门于2025年10月24日联合发布的专项整治通知,标志着农机产业进入全链条监管新阶段,对重点企业合规经营与产业布局优化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机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根据专项整治要求,2025年起将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国Ⅱ排放标准农机发动机。该政策直接影响全国23个农机制造重点省份,其中华北、东北地区因传统农机产能集中,需在2026年底前完成生产线升级。重点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及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超百亿元,加速向国Ⅳ排放标准过渡。产业布局方面,中西部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形成新型智能农机产业集群,预计到2027年将新增15个省级农机产业园区。
通知明确将打击劣质"三无"农机产品作为核心任务,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工信、环保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查处农机领域违法案件同比增长47%,其中涉及伪造合格证、虚标排放标准的案件占比达63%。专项整治将强化信用惩戒力度,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公示,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系统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对全国5000余家农机经销商的合规性审查。
政策创新体现在"行刑衔接"机制的深化应用:对涉嫌定金诈骗、销售假冒伪劣农机等犯罪行为,监管部门可直接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024年试点期间,长三角地区通过该机制破获重大案件12起,涉案金额超2.3亿元。未来将推广"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执法专班"模式,重点在西北、西南等农机流通节点省份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预计2026年实现全国主要农机市场执法数据实时互通。
此次专项整治为农机产业划定清晰发展边界,倒逼企业强化质量管控与技术研发投入。头部企业已启动"智能化+低碳化"双轨战略,例如在河南、山东等地布局的智慧农机产业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销售、使用全流程监管。据行业测算,到2027年符合新规的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85%,带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0亿元。
2025年农机产业在政策高压与市场重构中迎来关键转折点。四部门联合行动既是对劣质产品的精准打击,更是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举措。重点企业需在合规经营与技术创新间寻求平衡,而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将加速形成以绿色、智能为核心的新型农机生态体系。未来三年,行业竞争将更多聚焦于技术标准话语权与供应链韧性建设,这既是挑战,更是重塑产业格局的历史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