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自2023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方向转型。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路径,中国固态电池领域在材料研发、中试生产及政策支持方面取得显著突破。截至2025年10月,行业数据显示:全固态电解质材料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87%,半固态电池装机占比提升至动力电池市场的6.3%。本文通过梳理近期产业进展与技术动态,揭示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加速迭代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池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10月14日,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中试平台"入选成都高新区首批认定名单。同日,国轩高科披露全固态金石电池已进入量产线设计阶段,规划产能达2GWh。这两项进展标志着我国固态电池从实验室研发向工程化应用迈出关键步伐。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布局固态电解质材料领域,其中头部企业通过百吨级产线验证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将全固态电池材料列为重点突破方向。地方层面的精准施策进一步强化产业生态:广东省2026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固态/半固态电池研发,上海市嘉定区对研发投入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政策组合拳加速了从高纯镓原料到电解质界面优化等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科研团队在分子设计与材料改性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某研究机构通过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电极的接触问题;另一创新路径则将硫链功能团嵌入聚合物主链,在纳米尺度实现界面一体化。这些进展使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以上,循环寿命突破800次,为商业化应用扫清技术障碍。
截至2025年10月15日,9月份以来已有50家固态电池相关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产业动态显示:某电解质材料企业已建立全体系研发生产平台,并完成百吨级量产;锰酸锂电池企业正联合产业链伙伴推进半固态应用场景开发;部分厂商的固态电解质产品进入客户验证阶段。行业专家指出,当前技术路线呈现"半固态快速渗透+全固态同步突破"的双轨特征。
2025年是中国固态电池产业从技术研发向规模量产跨越的关键节点。政策引导、材料创新与资本投入形成共振效应,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加速成熟。随着界面稳定性、离子电导率等核心指标持续优化,固态电池有望在2026-2027年间实现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细分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并逐步构建起覆盖材料制备、中试验证、量产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