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2025年的储能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国际市场需求持续扩张,技术路线竞争白热化,贸易壁垒与标准差异交织叠加。中国储能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出海、技术创新突破及区域生态建设,在海外市场开辟差异化路径。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持,已成为全球储能创新高地,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成套出海”范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国际能源署预测显示,到2026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突破270GW,其中新兴市场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区域。欧美国家通过碳关税和本地化生产要求设置贸易壁垒,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则以税收减免吸引产业链投资。中国政策层面加速布局,广东省已发布“1+N+N”产业政策包,涵盖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资金支持,并设立50亿元新型储能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
在竞争格局中,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协同巩固优势:某电芯厂商联合系统集成商打造“全场景储能电池”研发模式;某EPC服务商依托大湾区供应链网络,在非洲承建了全球最大单体独立储能项目之一——南非红沙153MW/612MWh储能系统。
面对海外市场标准差异与低价竞争风险,中国企业探索“间接出海”模式,即通过向国际头部客户提供核心材料与器件,借助其渠道快速切入目标市场。例如某大湾区企业以电芯供应能力为支点,联动系统集成商与EPC服务商,形成覆盖规划、设计到运维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实现从“部件输出”向“解决方案输出”的升级。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成为重点突破方向。广东省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4%,产业链企业利润总额超182亿元,验证了多技术路径并行发展的可行性。同时,“平台+生态”模式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如某联盟通过整合检测认证、中试孵化等资源,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供给转化。
作为全国首个实现“网地一体”虚拟电厂管理平台落地的区域,大湾区以政策创新为引领,搭建起贯通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体系:
截至2024年,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340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其“标准引领+生态协同”的发展路径正成为行业标杆。
展望
2025年的全球储能产业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政策导向、技术迭代与区域协同成为决胜关键。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既要规避低价内耗风险,也要借助大湾区的产业生态优势,在标准输出、系统集成及长期服务中建立差异化竞争力。随着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储能产业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引领的跨越,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