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9月,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数据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突破109万所,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3756所,县域医共体覆盖超九成县区,医疗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在分级诊疗、智慧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正通过政策优化和技术革新构建高质量的健康服务生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国家以"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基层处理"为目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县域及基层延伸。截至2025年初,超过90%的居民可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服务点,338个地市实现超200项医学检查结果互认。通过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覆盖81个城市与2199个县区),双向转诊人次达3600万次/年,较2020年增长46%,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题。
医疗服务技术创新显著改善患者体验。全国8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提供预约诊疗服务,5500家医院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推广至2000余家机构。日间手术在83%的三级公立医院落地,互联网医院年度接诊量达1.3亿人次,60余项"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让居家医疗成为现实。通过分布式检查与集中诊断系统,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针对老龄化社会需求,我国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服务网络,84.6%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94.4%的二级公立医院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在儿童健康领域,儿科医师数量增至24.39万人(较2020年增长近50%),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2.47张,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降至9.7%,身高指标持续改善。普惠托育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1个,较"十三五"末提升126%。
通过优化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覆盖8.4万家医疗机构),我国成功消除疟疾并控制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流行。截至2025年,HPV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电子预防接种证普及率达90%以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自然灾害后的"零大疫"目标持续实现,疫苗补种与免疫程序优化有效保障了全民健康安全。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政策重构和技术迭代,在可及性、公平性和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分级诊疗网络覆盖城乡,智慧医疗技术缩短就医距离,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形成闭环,公共卫生防线更加稳固。随着"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将持续升级,为全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