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行业动态速览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工业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9月,我国工业母机领域迎来多项重大政策突破与市场进展。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稳居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及消费国,2024年市场规模达7128.86亿元,并预计在2029年前突破8000亿元大关。伴随《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等政策的密集出台,行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标准化与国际化方向转型,为制造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2025年9月1日,国家标准委联合工信部发布《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至2026年将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计划制修订300项以上国内标准,并牵头制定至少5项国际标准。到2030年,目标使减材、等材制造标准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增材制造领域实现全球领跑。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工业母机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攻坚的关键转折,为高端装备国产化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工业母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至今增长约13%,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航空航天领域通过协同攻关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替代突破,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对高精度加工中心、磨床的需求激增,推动市场向高端化转型。例如,双五轴高速铣削中心BFH2030D的研发成功,正是为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体化压铸零部件制造难题而设计。
2024年以来,政策工具箱持续加码支持工业母机发展。7月《“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实施方案》发布,加速创新产品落地;8月《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提供中长期融资,强化产业链技术攻关能力。上半年数据显示,21家盈利超千万元的工业母机企业中,7家企业净利润突破亿元大关,包括中航高科(6.05亿元)、海天精工、创世纪等头部厂商,行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2025年数据显示,工业母机企业正通过降本增效实现业绩增长,如华东数控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40%,设备数控化率领先国内同行;乔锋智能等企业则在高端五轴机床领域取得突破。未来趋势显示,行业将聚焦两大方向:一是强化国产替代能力,尤其在航空航天、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二是深度对接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市场需求,推动加工中心、磨床产能扩容。
随着减材、增材制造标准的完善,中国工业母机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2030年目标不仅指向技术指标提升,更强调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例如,在通航复合材料领域,头部企业已通过新质生产力布局打开第二增长曲线;而在磨床、丝杠导轨等关键部件环节,国产化率的持续提高将夯实高端制造根基。
与前瞻
2025年的政策密集期为中国工业母机产业划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标准化建设筑牢质量底线,金融工具强化技术攻坚,市场需求牵引产业升级。从航空航天到新能源汽车,从传统制造到人形机器人,工业母机作为“现代工业心脏”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与国际标准话语权的提升,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领先的工业母机产业体系,为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