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工业领域加速推进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在标准建设、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协同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期召开的重庆座谈会系统总结了上半年产业发展关键数据,并为下一阶段技术服务平台转型指明方向,其中"服务链条化""质量效益优先"等策略成为核心议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工业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召开的座谈会节点,全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三大突破:一是覆盖领域从单一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支撑延伸;二是服务响应效率同比提升37%,重点区域如辽宁、江苏等省市通过数字化改造显著缩短企业需求对接周期;三是国际参与度增强,已有15家平台机构启动海外分支机构筹建。会议特别指出,当前工业技术基础供给能力已初步匹配制造业升级需求,但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精准性。
在政策层面,《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修订稿明确将建立"全生命周期计量溯源机制",重点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精密测量技术研发。同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更新版强化了动态评估条款,要求平台须每季度公开服务成效数据,并实施末位淘汰机制。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工业标准制定正从政府主导转向政企协同模式。
会议强调,2025年下半年将重点推动三大转变:其一,平台功能向"一站式服务中枢"升级,整合计量、检测、认证等环节形成闭环;其二,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未来三年内计划淘汰低效服务平台10%,同步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示范机构30家;其三,业务范围突破国内市场限制,支持优势平台参与东盟、欧盟等区域技术标准互认谈判。
针对"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出海"战略目标,会议提出两阶段推进方案:2025年底前完成10个重点行业国际对标研究,2026年启动海外服务中心建设。河南、重庆等中西部省份依托区位优势,在跨境检测认证合作方面已形成可复制经验,其模式将作为模板在全国推广。
当前中国工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建设正经历系统性重构:通过强化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实施质量型管理机制和加速全球化布局,有效破解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供给瓶颈。随着政策细则落地及市场响应深化,预计到2025年底,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将支撑制造业整体效率提升18%,并为参与国际技术规则制定奠定扎实基础。这一进程不仅关乎工业竞争力提升,更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