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开发与跨区域电力调配成为关键。作为国家电网在西北地区布局的重要枢纽,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于2025年6月正式投产送电,其建设成果和运营数据为我国“双碳”战略提供了新范本,也标志着特高压技术在新能源外送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进入新阶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该工程是目前全球输电距离最长(2260公里)、输送容量最大的“双八百”特高压直流项目,总投资达286亿元。其配套电源规模突破1420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及光热装机容量合计1020万千瓦,新能源占比超70%,成为我国首个实现“沙戈荒”基地大规模清洁电力外送的标志性工程。截至2025年7月,该工程已稳定运行一个月,累计输送电量超过8亿千瓦时,为重庆地区提供了约15%的用电保障。
数据显示,新疆天山北麓配套电源基地中,风电与光伏装机占总容量的72%,光热调峰电站占比8%,形成“风光储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结构设计不仅优化了电网稳定性,还带动当地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提升40%以上。据测算,工程全生命周期内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亿吨,相当于替代标煤消耗约1.6亿吨,为西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该工程连接新疆能源基地与重庆负荷中心,形成“西电东送”第三条战略通道,年输送能力达400亿千瓦时。从经济角度看,其建设直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超120亿元,并创造了超过5万个就业岗位。展望后续发展,国家电网计划在2030年前将该工程的输电效率提升至98%,同时探索与川渝特高压交流网架互联,进一步释放“疆电外送”潜力。此外,“沙戈荒”基地建设经验正被复制到内蒙古、甘肃等地,预计未来三年内我国将新增3-5条同类特高压线路。
总结
哈密—重庆特高压工程以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推动了能源革命与区域协同的深度融合。其2025年数据表明,在新能源占比提升、跨省输电效率优化等方面已实现阶段性目标,未来通过技术迭代和网络互联,将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强大的支撑。这一成果不仅巩固了特高压在“双碳”行动中的核心地位,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