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电子材料作为现代电子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市场规模的变化与技术的革新紧密相连。当下,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和技术突破的三重共振下,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将在未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以下是2025年电子材料市场规模分析。
电子材料市场在2025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这一显著增长背后,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使得各个行业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刺激了对电子材料的需求。5G 通信的普及,需要大量高性能的电子材料用于基站建设、通信设备制造等。从微观层面而言,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拉动了电子材料市场。全球电子材料规模呈现稳步扩张的态势,2024年全球电子材料规模将达到378.7亿元,《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预计2030年将达到452.1亿元,2024-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00%。
细分市场方面,半导体材料在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5000亿元人民币,占整体市场的约42%。这主要得益于半导体产业自主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家对半导体材料的大力政策扶持。显示材料市场同样增长迅猛,预计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柔性显示、O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兴起,成为了显示材料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储能材料市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在2025年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是电子材料主要市场,约占40%,其次是美国,约占15%。
半导体材料作为电子产业链的核心基础材料,在2025年的发展备受瞩目。2023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约为28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这一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将增至3500亿元 。随着国内芯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本土化替代趋势的加强,对高纯度硅片、光刻胶、蚀刻气等关键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以高纯度硅片为例,它是芯片制造的重要基础材料,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缩小,对硅片的纯度、尺寸等要求越来越高。光刻胶则在芯片制造的光刻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和精度。
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方面,如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2023年中国功率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人民币,其中碳化硅(SiC)衬底和氮化镓(GaN)外延片的需求量增速超过30%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这些材料在功率器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预计到2030年功率半导体材料的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显示材料在2025年迎来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市场扩容。OLED 材料作为显示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全球OLED材料市场在经历前期波动后,预计在2025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市场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约为43亿元(同比 + 33%),随着OLED在中大尺寸的逐渐渗透以及材料国产化率提升,预计到2030 年中国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达98亿元,2023 - 2030年CAGR为11% 。
OLED材料主要分为发光材料、基础材料,合计约占 OLED 物料成本的30%。发光材料是 OLED 的关键核心材料,直接影响面板的显示质量,属于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方向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在 OLED 材料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虽然在 OLED 中间体和升华前材料领域已有一定成果,但在OLED终端材料领域布局仍较为薄弱,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了 OLED 材料,激光显示材料、Micro LED 材料、Mini LED 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也在2025年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激光显示材料在三基色发光材料、超高清成像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全球市场出货量从2017年的6.9×105 台增长到2023年的1.67×106 台,国内市场出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达到50% 。Micro LED 材料具有自发光特性,在亮度、对比度等方面具有优势,虽然商业化面临一些挑战,但众多企业积极推动其在电子消费领域的应用。Mini LED 材料使用尺寸为 50 - 200μm 的 LED 芯片作为背光源或直接发光单元,可实现更精细的局部调光和更高的亮度,随着 LED 芯片制造工艺的进步,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在电磁屏蔽材料方面,其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 - 2030年间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总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 。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集成化发展,电磁干扰问题日益突出,电磁屏蔽材料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可以有效防止电子设备内部的电磁信号泄漏,同时抵御外部电磁干扰,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导热材料作为电子设备散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5 - 2030 年间保持年均 16% 的高速增长,总规模有望达到 1800 亿元人民币 。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其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将严重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因此,高效的导热材料对于保障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绝缘材料作为电子元器件的保护层和隔离层,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5 - 2030 年间以年均 11% 的速度增长,总规模有望达到 2200 亿元人民币 。它能够防止电流泄漏,确保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磁性材料在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5 - 2030 年间保持年均 10% 的增长率,总规模有望达到 1600 亿元人民币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提升,磁性材料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高性能稀土永磁体领域,未来几年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未来,电子材料市场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子材料的性能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为了满足芯片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需求,研发人员将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制备工艺。例如,继续提升硅片的纯度和质量,研发新型光刻胶以适应更小的芯片制程。在显示材料方面,将致力于开发更高性能的发光材料,以提高显示屏的亮度、对比度、色域等指标。同时,随着纳米技术、新材料科学的发展,量子点、纳米晶体等新型材料有望在电子材料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推动电子材料的升级。
随着国家对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保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得到大力支持。在电子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传统的一些材料和工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未来,企业将加大在环保型电子材料方面的研发投入,开发更加环保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产品。在电子化学品的生产中,采用更绿色的合成方法,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方面,也将更加注重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预计到2030年,国内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40% 以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之间的产业整合将成为趋势。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具有核心技术的小型企业,快速提升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实力。企业之间也可以加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模式,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推动整个电子材料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2025年电子材料市场规模增长显著,不同类型电子材料在各自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未来,技术创新、绿色环保以及产业整合将成为电子材料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