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西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数据)
在2025年的"三夏"时节,我国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传来振奋消息。面对持续干旱的极端气候挑战,甘肃陇东地区通过良种选育与技术集成创新,成功实现冬小麦单产突破性增长,为全国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典型范例。最新数据显示,该区域2024年秋季播种的小麦在遭遇60年来同期最严重旱情后,仍取得显著产量表现,印证了我国寒旱区粮食生产技术体系的抗逆能力。
根据甘肃省农业部门监测数据,2024-2025年度冬小麦种植区域遭遇极端干旱,镇原县春季降雨量较常年减少63%,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在此背景下,陇东地区通过推广"陇鉴系列"抗旱优质品种及配套技术,在灵台县什字镇2450亩核心示范区实现了小麦群体结构优化与光温资源高效利用。其中"陇鉴115"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集成应用沟垄覆盖、宽幅匀播等关键技术,使穗粒数达到38.6粒/穗,千粒重提升至49.2克,较传统种植模式增产超20%。
行业数据显示,在旱作农业区推广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良种+良技+良田+良法)已成为突破产量天花板的关键。以镇原县上肖镇姜曹村千亩示范田为例,通过集中扩繁中强筋"陇鉴110"品种,配套机械化耧施化肥与全膜覆土穴播技术,不仅实现单位面积种子纯度达98%以上,更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5%,有效缓解了旱情对冬小麦生产的冲击。这种"抗逆品种+精准农艺"的技术组合,在西北地区同类生态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2025年全国冬小麦市场竞争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甘肃陇东通过18年持续攻关培育的强筋小麦品种,成功抢占优质专用麦市场高地。在太平镇老庄村千亩示范区,"陇鉴115"不仅满足国家二级强筋标准,其蛋白质含量达14.3%,较普通品种提升2个百分点。这种兼具抗旱与品质优势的产品定位,使其在西北粮食主产区形成显著的竞争壁垒,支撑着区域小麦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甘肃省科技赋能专项支持,陇东地区已建成3个千亩级冬小麦单产提升示范区。通过建立"科研单位+地方政府+种粮大户"的协同推广机制,沟垄覆盖集雨技术推广面积突破5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良种覆盖率提高至82%。这种政产学研联动模式,为全国旱作农业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包与政策工具箱。
结语:寒旱区粮食生产的创新启示
在2025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甘肃陇东旱塬冬小麦生产实践证明:通过品种选育突破、技术体系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推广,我国黄土高原后备粮仓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面对未来五年粮食产能提升目标,这种"抗逆保产+特色提质"的发展路径,不仅为西北地区稳定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更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