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国内光伏市场持续震荡,多家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江苏某国资背景的新能源公司于2025年5月12日宣布全员放假,职工薪资降至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二档(2260元/月),复工时间未定。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光伏行业正经历系统性挑战: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加速、政策环境变化及国际贸易壁垒叠加,导致全链条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能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3年至2024年,全球多晶硅产能激增至210万吨,组件产能达920GW,远超市场需求(约430-470GW)。供过于求引发价格雪崩:2024年多晶硅价格下跌39%,硅片、组件价格分别暴跌超50%和30%。头部企业如隆基、晶科2025年一季度合计亏损超57亿元,中小厂商生存压力剧增。以江苏某新能源公司为例,其计划投资50亿元的多个项目尚未完全投产即遇行业寒冬;另一家光伏企业因PERC电池产能过剩被迫停产5GW产线,TOPCon电池项目也陷入停滞。
N型电池(如TOPCon、HJT)对传统PERC的替代进程加快,迫使企业淘汰旧产能并追加研发投入。某股份公司2024年11月和2025年3月连续停工两个TOPCon项目,仅保留核心设备检修;另一家科技公司更将原计划两个月的假期延长至半年以上。技术路线转换直接导致资产减值激增:隆基因PERC产能占比过高,在2024年报中计提大额减值准备,拖累整体利润。
国内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剧行业波动。分时电价机制及电力交易比例提高后,西北地区光伏项目收益率骤降,央国企投资意愿显著减弱。某绿能企业虽将东南亚工厂停工归因于"数字化升级",但其越南电池产线全面关停、马来西亚组件厂逐步关闭的举措,实则反映出政策调整对海外布局的深远影响。
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的高额关税(最高达271%)间接阻断中国企业的出口路径。某绿能公司被迫调整生产基地规划,而类似案例在行业普遍存在。叠加汇率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企业海外扩张成本陡增,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从高速扩张到深度调整的关键转折期。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压力、政策环境变化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多重冲击,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战略定位。未来行业复苏需依赖技术创新突破与全球市场布局优化,同时亟待政策引导实现供需平衡,方能避免系统性风险持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