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各地政府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闲置低效用地盘活进程,专项债券正成为推动土地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政策工具。截至2025年5月20日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通过专项债支持的土地收购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涉及数量及资金规模均创下近年新高,反映出地方政府加速存量资源整合的决心与行动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土地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截至今年5月20日,全国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回或收购的存量闲置土地已接近3000宗,总面积超1.33亿平方米,总金额突破3500亿元。这一数据表明,专项债正成为地方政府破解土地资源错配难题、激活“沉睡”资产的核心工具。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及中部省份在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上表现尤为突出,反映出地方财政对存量土地再利用的迫切需求。
分月度来看,土地收购专项债的使用节奏呈现加速态势:今年1—2月各地公示地块393宗,涉及金额580亿元;进入3月后政策落地明显提速,当月新增超830宗地块,金额达1000亿元;4月更实现跨越式增长,单月公示数量突破1500宗、金额超1700亿元,远超前三个月总和。这一数据变化显示,专项债的定向支持政策正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铺开阶段,地方政府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执行力持续增强。
通过专项债收购闲置土地,不仅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还能为后续产业升级和基建投资提供空间载体。例如,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可直接释放优质产业承载空间,而商住用地的再开发则能稳定地方财政收入与房地产市场预期。当前3500亿元的资金规模已形成显著示范效应,预计未来专项债将更广泛应用于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领域,成为“以地兴城、以产促效”的关键抓手。
总结
从数据趋势可见,2025年开年以来全国范围内专项债支持的土地收购力度持续加码,政策执行效率显著提升。这种快速响应既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存量资源盘活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财政工具创新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核心作用。随着更多项目的落地实施,专项债将加速释放土地经济价值,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未来需进一步关注资金使用效益与项目后续开发进度,确保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