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开年以来,全球奢侈品行业持续承压。最新数据显示,继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滑1%后,2025年市场或将出现更显著的收缩趋势,预计降幅达2%-5%,远低于此前预期的增长区间。经济波动、消费疲软与品牌策略调整共同作用下,头部企业业绩普遍承压,而中国和美国两大核心市场的持续低迷更成为行业转折的关键变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最新分析,2025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可能较上年减少2%-5%,相较此前预估的0-4%增幅显著恶化。这一趋势与2024年的1%下滑形成延续,反映出行业面临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亚太地区成为重灾区,尤其中国市场对高端消费的贡献持续减弱——以香奈儿为例,其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5.3%,净利润更是暴跌28.2%,创疫情后最大跌幅。头部品牌中,LVMH集团除日本外的亚洲市场在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11%,爱马仕增长仅1.2%,行业整体动能严重不足。
中国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目前均未展现出回暖迹象。在中国,麦肯锡调研显示消费者正减少大额支出,直接影响品牌扩张策略——路易威登和爱马仕等头部企业2024年仅各开1家新店,而二线品牌开始收缩门店网络。商业地产分析师指出,“非综合性商场及独立街铺受冲击最大”,南京西路芮欧百货、上海商城等地标商圈已出现主力商户退租潮。与此同时,美国市场因高利率环境与通胀压力,消费者对高价商品的敏感度持续上升。
面对需求疲软,奢侈品企业普遍放缓资本开支。门店网络调整尤为显著:除北上广深核心商圈外,奢侈品牌正放弃二三线城市及区域商场合作机会。例如,新鸿基、华润等长期运营高端项目的地产商成为优先选择,而地方开发商主导的项目(如贵阳荔星中心)则被边缘化。营销层面同样转向谨慎——2025年全球首发活动规模大幅缩水,仅Loro Piana举办较大规模展览,多数品牌转为小成本艺术装置或快闪活动以控制开支。
数据显示,奢侈品消费群体中约5000万人近年退出市场,其中年轻人占比突出。千禧一代曾是2015年后行业复苏的核心驱动力,但当前品牌过度依赖经典款翻新、高价新品(如3万元以上的手袋)及频繁联名策略,导致新鲜感丧失与审美疲劳。尽管部分企业尝试通过更换创意总监、推出低价线或降价挽回客群(如Burberry下调围巾价格),但效果有限——其2024财年营业利润仅剩2600万英镑,较前一年暴跌超80%。
高净值人群虽仍保持购买力,但奢侈品的“专属性”正被密集涨价和同质化设计稀释。例如,古驰、巴黎世家等品牌通过持续调价将部分中产消费者推向边缘,而富裕群体对雷同设计的容忍度亦在下降。杰尼亚与普拉达旗下Miu Miu等曾表现亮眼的品牌,在2025年第一季度增速较去年同期均显著放缓,印证了行业创新乏力的困境。
总结
当前奢侈品行业的低迷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多重矛盾叠加的结果:核心市场增长见顶、消费主力迭代滞后、品牌战略过度依赖既有模式。尽管头部企业仍握有稀缺资源与品牌溢价能力,但若无法突破审美疲劳与需求分化困局,2025年的收缩趋势或将进一步延续。在经济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奢侈品行业正站在重塑商业模式的关键节点上,未来表现将取决于能否找到平衡稀缺性、创新力与大众市场吸引力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