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1日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然而,在资本加速涌入的同时,关于行业泡沫、技术瓶颈及应用场景落地的讨论持续升温。近期一场由科技领域权威平台主办的行业论坛上,多位专家从产学研角度展开深度探讨,揭示了这一新兴赛道的真实图景。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远未达到公众预期。有观点指出,其发展需经历类似自动驾驶长达20年的技术沉淀周期,保守估计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实现家庭场景普及。专家强调:“期待明天就能像购买家电般轻松引入机器人是不现实的。”当前的核心矛盾在于,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创造价值。例如,某企业创始人直言,只有通过马拉松式的技术拉练验证真实需求,才能推动行业走出泡沫争议。
尽管产业端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较高,但整机的自主决策能力仍显不足。当前主要依赖远程操控、手眼协作及传统视觉伺服控制等辅助手段,未来1-3年或迎来关键转折点。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突破路径未必局限于双足形态——类人形或轮臂式机器人可能成为重要探索方向。这种技术路线的开放性为行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核心矛盾。某企业高管透露:“从高校研发到工业应用,我们经历了9年时间才逐步验证市场需求。”人形机器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包括本体设计、AI算法、新材料开发等),要求从业者具备跨领域知识和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国内研究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尽管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全球70%的研究人才优势,但在脉冲神经网络等底层技术及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论突破上仍显薄弱。
今年国家将人形机器人列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地方政府纷纷将其纳入产业链布局重点。这种政策导向推动行业进入加速期,但也加剧了资源争夺和竞争分化。多家企业负责人坦言,融资环境已从“热钱追逐”转向“理性筛选”,只有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的团队才能在洗牌中胜出。
总结:人形机器人正处于技术攻坚与产业重构的关键节点。 其发展既需要长期主义的技术积累,也离不开多学科协同创新和人才结构优化。尽管当前面临商业化落地、自主决策能力及基础研究等多重挑战,但随着数据积累和技术路径的多元化探索,未来3-5年或将见证突破性进展。行业需在保持合理预期的同时,通过开放合作加速实现从实验室到现实场景的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