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多地正加速布局多元化航线网络。从上海中心城区的首条定制化低空观光航线启航,到东北地区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正式投用,再到临沂市规划未来三年开通10条以上无人机物流航线——这些实践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正在全面铺开,并通过政策支持与国资力量协同推进产业生态构建。2025年5月数据显示,仅浙江、河南两省近期已完成17个低空项目备案,为行业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航线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上海环球港近日开通的首条中心城区观光航线,通过15分钟航程串联起卢浦大桥、陆家嘴等核心地标,标志着低空旅游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同期在沈阳启用的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则以12公里飞行距离实现18分钟完成配送,相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近70%,成为医疗应急场景中的重要补充。临沂市更提出到2027年建成覆盖全市的无人机物流网络,包含10条以上常态化航线及数字化起降平台,凸显物流领域作为低空经济核心应用场景的战略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各地布局重点。浙江省5月公示8个办结项目中,涵盖数智融合配套、安全防护提升等关键环节;河南省同期推进9个项目,涉及文旅、农业及通用机场建设。值得关注的是,郑州市已规划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与3个通用机场协同运作,通过完善"天空立交系统"解决空域协调难题,为无人机规模化运营提供支撑。数据显示,仅在审批平台公示的基建项目就包含1个市级平台、10个数字化起降点等实体设施。
地方国资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低空经济赛道。河南全省范围内,从省会郑州到县级市登封,已形成多层次国资运营主体矩阵:新组建的河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统筹全域资源,安阳成立专业投资集团深耕本地场景,甚至郑州市上街区等基层单位也通过国资平台参与产业布局。这种"省级平台+区域公司"架构,有效整合了政策、资本与管理优势,为突破空域管理、标准制定等瓶颈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基础设施逐步成网,技术进步正在推动成本下降与场景拓展。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前无人机续航能力较三年前提升40%,物流载重突破20公斤级产品已实现量产。未来三年内,伴随低空数字监管平台普及和5G+北斗定位系统覆盖,医疗救援、应急物资投送等高附加值场景将加速落地。临沂规划中10条物流航线的常态化运行,正是这种技术成熟度提升带来的商业化验证。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已从概念探索转向多点突破阶段。通过构建"观光+物流+产业配套"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并依托国资主导的基建网络形成规模效应,各地正将空中航线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脉。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技术瓶颈逐步破除,预计到2027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真正实现从蓝图规划向产业落地的关键跨越。(发布日期: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