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渔业 资讯详情
深圳开启渔业碳汇交易新篇章:探索蓝色经济新路径
 渔业 2025-05-16 01:09:06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全球重要的滨海城市,深圳正通过创新实践推动渔业碳汇市场化进程。近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即将迎来首单渔业碳汇交易,标志着该市在蓝碳经济发展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一、深圳首单渔业碳汇交易落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渔业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据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公告显示,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百安村的牡蛎养殖项目将于6月4日开展碳汇交易活动。此次交易由该集团旗下海洋资源交易平台具体执行,标的物为21.1吨贝类渔业碳汇量,以公开挂牌方式启动市场竞价,起始单价定为80元/吨。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蓝碳开发,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与完善。

  二、技术赋能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助力“双碳”目标

  此次交易依托深圳在海洋科技和交易平台领域的优势资源,由专业机构对贝类养殖碳汇量进行科学核算,并通过规范化的市场流程确保交易透明性。项目选择牡蛎养殖作为试点,因其具有高效的固碳能力——单个牡蛎每年可吸收约120克二氧化碳当量,且养殖过程低碳环保,符合渔业碳汇的生态特性。深圳此次尝试不仅为国内蓝碳交易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也为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参与“双碳”行动树立了标杆。

  三、多方联动扩大影响力,共绘绿色发展蓝图

  为增强项目社会认知度与参与度,交易平台将于5月16日通过国际渔业博览会进行专项推介活动,向企业及公众解读交易规则与流程,并呼吁更多主体加入蓝碳合作。深圳交易集团强调,此次渔业碳汇交易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生态责任的体现,期待与社会各界共同构建海洋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

  四、数据细节凸显项目可行性

  从具体参数看,本次交易标的明确量化为21.1吨碳汇量,定价机制采用公开挂牌模式,既保障了市场参与公平性,又通过合理单价引导资本关注生态效益。选择贝类作为首个渔业碳汇试点,也体现了深圳对海洋固碳潜力的重视——据统计,全球贝类养殖每年可封存约数千万吨二氧化碳,其经济与环境双重价值显著。

  总结:渔业碳汇交易助力蓝碳经济新突破

  深圳首单渔业碳汇交易的推进,标志着该市在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将海洋生物固碳能力转化为可量化的交易标的,该项目不仅为渔业从业者开辟了新型收入来源,更推动了“双碳”目标与区域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落地,渔业碳汇有望成为沿海地区实现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气候治理协同增效的重要抓手,为全球蓝碳经济发展贡献“深圳经验”。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渔业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