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国多地投资者遭遇资金回款困境 保险中介行业风险管控引警示
近年来,一家曾以"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闻名的公司陷入债务泥潭。数据显示,涉及超8000名投保人及投资人的约90.8亿元资金无法按期兑付,其中包含员工持股计划、私募产品等多类金融工具。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个别企业激进扩张与合规漏洞,更折射出保险中介行业在财富管理业务中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2024年7月起,来自湖南、四川等地的投资者陆续发现购买的产品出现兑付异常。这些产品涵盖"员工持股计划""普益红""承创"等系列,约定收益率在7%8%,投资期限多为23年。知情人士透露,实际涉及资金规模达90.8亿元,其中山东区域存量规模即超过18.9亿元,青岛地区就有55人牵涉约500万元。部分投资人反映,在产品到期前被强制转换为美股上市公司股票,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剧。
企业通过虚构工号、绕过合格投资者认定等方式扩大销售范围,将保险中介渠道异化为资金募集通道。这种模式在美股上市主体股价暴跌后彻底崩盘——截至2025年5月,更名后的"智能未来"市值仅余979万美元,较巅峰时期蒸发超九成。
从经营数据看危机早有端倪:
业绩波动:2017至2021年间营收在32亿40亿元间震荡,净利润最高达6.1亿元但随后持续走低;
流动性枯竭:2023年9月境外美元债违约,涉及本金约1.34亿美元;
资产处置失效:2024年引入5亿美元海外投资却用于扩张而非兑付,核心业务收入同比骤降43%至18.09亿元。
更名重组未能扭转颓势,其科技转型战略遭遇资本市场冷遇。2024年下半年美股代码变更为AIFU后股价持续下探,最终导致股权质押融资渠道完全关闭。
此次事件暴露出保险中介业务边界模糊的典型问题:
1. 混业经营风险:将保险销售网络用于非保险金融产品推介,违反"持牌经营"原则;
2. 资金池运作: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等名目构建庞氏结构,利用子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掩盖真实负债;
3. 跨境监管盲区:涉及美股存托凭证(ADR)的复杂架构增加投资者追偿难度。
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保险中介机构超2600家,其中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占比逾三成。此次危机警示监管部门需强化对中介渠道销售非标产品的穿透式监管,同时提醒投资者警惕收益率显著偏离市场水平的产品。
尽管企业提出将本金转为信托受益权或分期兑付等方案,但核心矛盾仍未化解:
资产质量堪忧:底层资产以暴跌的美股股票为主,变现能力严重受限;
法律障碍突出:投资者质疑违规换汇、虚构交易等操作,但监管机构暂未认定违法事实;
战略转型受阻:剥离核心资产进行证券化尝试成效待考,科技赛道投入尚未产生实质性收益。
截至2025年5月,创始团队已集体退出,新管理层试图通过资产处置与债务重组寻求转机,但97亿元资金缺口的填补仍无明确路径。
总结: 从行业标杆到危机漩涡,这家老牌保险中介的陨落轨迹揭示了金融创新必须坚守合规底线的核心逻辑。当业务扩张脱离风险管控时,即便是上市企业也可能在复杂金融产品链中陷入流动性陷阱。此次事件或将推动监管层加速构建覆盖全链条的风险监测体系,同时倒逼中介机构回归专业化服务本源,在财富管理领域建立更透明的投资者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