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林业 资讯详情
2025年兰花行业现状分析:兰花在绍兴地区栽培历史长达2500年
 兰花 2025-05-16 15:34:57

  在2025年的花卉市场中,兰花产业正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浙江省作为我国兰花产业的重要区域,其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2025年兰花行业现状分析:兰花在绍兴地区栽培历史长达2500年

  一、浙江省兰花产业发展的深厚根基

  (一)悠久的兰花栽培历史

  浙江的兰文化底蕴深厚,堪称我国兰花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省份。从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上的兰花图饰推测,国人关注和欣赏兰花至少已有7000年历史;而依据东汉《越绝书》中 “勾践种兰渚山” 的记载,兰花在绍兴地区的栽培历史也已长达2500年。长久以来,浙江人上山采兰、下山种兰,围绕兰花创作绘画、诗歌等文艺作品的传统从未间断。诸如绍兴的兰亭及《兰亭集序》、越剧中的兰花指等,皆彰显着中国兰文化的印记,是兰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历史上诸多描写兰花的专著,大多出自浙江艺兰名家之手。据考证,清代以春兰和蕙兰为主的兰谱共有32部,其中浙江艺兰名家编著的占十之七八,像《名种册》《兰花栽法》等。1962年,浙江产的一盆春兰‘环球荷鼎’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友人,多年后其后代又被回赠,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

  (二)丰富的兰花种质资源

  《2025-2030年中国兰花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浙江是春兰、蕙兰的主要产区,浙南则是寒兰、建兰的主要分布区域。括苍山、天台山等山脉拥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历史上的传统春兰蕙兰铭品,十有八九采自浙江山区。从清顺治元年到1949年,我国选育并保存下来的春兰铭品中,浙江品种约占总数87%;蕙兰铭品中,浙江品种约占总数的89%。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春兰铭品也大多源自浙江下山兰;省外下山的各类兰花铭品,浙江也基本都有收藏。

  (三)持续加大的兰花科技投入

  “十二五” 以来,浙江省财政通过多个项目持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兰花资源利用、育种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优异兰花种质资源的保护、繁育推广和开发利用。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资助下,浙江省启动了兰花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目前已得到专项资金资助并开展建设。省农科院的专业兰花科研团队,在兰花种质资源收集、保育、利用和繁育种等方面成果丰硕,不仅每年都有新品种育成,还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春兰生产技术规范》,解决了春兰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浙江省兰花产业的发展。

  (四)初具规模的兰花产业

  浙江民间向来不乏兰花爱好者,改革开放后,兰花产业复苏并迅速发展,养兰队伍不断壮大,全省11市所有县(市、区)均有兰花从业人员。家庭养兰、兰苑植兰、企业育兰的模式逐渐成熟。杭州、绍兴等地的兰花产业尤为发达。2016年,湖州的浙江凤羽兰博园一期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2017年,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列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计划建成千亩高标准兰苑;2018年,建德兰花产业示范园建成,拥有众多智能化玻璃温室和多家兰花经营大户。据2019年全省兰花协会系统不完全统计,兰花专业经营主体超2000个,专业从业人员6000多人,拥有超100万平方米的栽培设施和几十亿元的品种资源资产,年均营业额上亿元。

  (五)健全的兰花协会组织

  1951年,杭州花圃兰室恢复重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政府投资建设的兰室。1983年,绍兴市兰花协会率先成立,随后多个地区的兰花协会相继成立,2016年3月浙江省兰花协会升格为省一级协会。目前,全省11个地级市和60多个县(市、区)都设有兰花相关协会组织。兰花协会虽为民间组织,但在兰花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协调、指导、交流、服务等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兰博会等活动,对产业发展、科普宣传、市场交易规范等方面贡献显著。

  二、浙江省兰花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野生兰花资源濒临枯竭

  改革开放后,兰花产业蓬勃发展,高价兰花的出现促使大量人员上山挖掘。大量下山兰花被挑选后,普通兰花遭大量丢弃,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多年来,不少地区野生兰花资源急剧减少,野生蕙兰资源稀缺,野生春兰仅在少数险峻山区存在,寒兰在瓯江流域还有少量分布。目前,浙江兰花从业人员主要通过收购湖北、云南等地的野生兰花资源,来扩充新品种规模。

  (二)兰花销售途径存在阻碍

  兰花交易市场分为兰友间的品种收集市场和大众消费市场。2010年前,浙江养兰人种养的精品、新品兰花主要进入品种收集市场,该市场以兰友交易为主,兰价波动影响其活跃度。由于产业化程度低、兰价偏高、病害严重、养护困难等因素,兰花大众消费市场一直较为薄弱。除山区居民自行采挖种植和少量市民购买外,大量兰花进入品种收集市场,大众消费普及程度低。尽管近年来兰花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但因生产成本高,在一般花卉市场难见其身影,交易远不如洋兰频繁。据调查,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兰花交易量与交易额均不足整个兰花市场的 10%。进入浙江大众消费市场的兰花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批发的墨兰、建兰,浙江本地下山的普通兰花,价格低廉的传统铭品,以及杂交兰、组培兰花等。两个市场长期并存且互不兼容,制约了兰花产业发展。品种收集市场追求新奇特稀,规模难以扩大,阻碍了向普通百姓的推广;同时,现代家居环境不利于兰花种植,业界普及推广不足,限制了更多人认识、栽培和欣赏兰花。

  (三)兰花产业优势不显著

  浙江虽为主要产兰区且养兰历史悠久,但兰花产业发展优势并不突出。广东、福建等地的兰花产业发展已超越浙江省。广东省翁源县通过引进技术与资金,兰花种植面积近700公顷,拥有200多家涉兰企业;福建省南靖县作为多种兰花产区,拥有多项商标,是国家级兰花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县兰花产业规模大、产值高,网络销售发达。而浙江兰花产业因缺乏规划,存在 “低小散” 问题,面临产业化转型升级时弊端凸显。追求品种数量局限于圈内交流,制约兰苑规模发展;交易不透明影响工商资本介入;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品种选择盲目,投资失败频发,影响资本积累和规模扩大;兰友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在扩大规模和创新方面动力不足。据调查,目前仅三分之一的兰苑能继续发展,三分之一维持现状,三分之一缩减规模或退出。

  三、浙江省兰花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兰花产业规划与布局

  尽早编制国兰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其提升到浙江省 “大花园”“生态文明” 规划建设的战略高度。开展以国兰产业为核心,融合文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新业态,美化乡村,惠及兰农。

  (二)规范野生兰花资源保护与利用

  兰花具有重要价值,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兰花资源意义重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尽快通过浙江省野生兰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立法,结合封山育林等建设,设立兰花的禁采区、恢复区、限采区,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增加资金投入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专业团队开展资源保护、野生回归等工作,普查、收集、保育和创新利用国兰种质资源,以科技兰花满足消费需求,减少对野生资源的采挖;加强管理,规范采集行为,允许对兰花保护有贡献的兰友每年限量采集少量野生兰花品种,平衡保护与产业发展需求。

  (三)推进兰花新品种认定与保护

  春兰虽已被纳入我国农业部新品种权保护范畴,但在浙江省尚未纳入品种认定工作范围,优良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已开展兰花品种登录工作,但需国家有关部门认可。我国消费花卉品种大多从国外引进,知识产权归属国外。兰花作为我国特色花卉,拥有众多自主品种资源。应加快现有兰花品种认定登记工作,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竞争中保持浙江省的优势地位。

  (四)加强兰花协会组织引导与管理

  规范各级兰花协会等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服务、自律等功能,更好地服务兰花产业发展。支持各级兰花组织举办各类活动,规范兰花评奖,引导科学鉴赏和合理消费。鼓励兰协与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合作,举办兰花文化周等活动,弘扬兰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产业健康发展。

  (五)加快推进兰花产业壮大发展

  浙江省兰花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与部分省份或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与兰花大省、省花地位不相称。首先,希望各级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将兰花纳入花卉产业重点发展内容,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园区、打造文旅项目、持续科技投入等方式,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其次,挖掘兰花文化内涵,延长国兰产业链。鼓励发展以国兰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建立文化艺术馆和创意创新基地,挖掘国兰文化与社会价值;加大文化普及教育和宣传力度,将国兰文化知识编入教材,树立民众的历史荣耀感;定期举办各类国兰活动,加强研究与运用,探索国兰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丰富产品,提高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让国兰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浙江省兰花产业既有深厚历史底蕴与资源优势,也面临着资源保护、市场拓展等诸多挑战。通过实施上述针对性策略,有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兰花产业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兰花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