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围绕《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展开深入研讨。会议聚焦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提出通过优化信贷支持、创新债券工具、强化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体系。与会各方就如何精准匹配科技创新需求与金融供给达成共识,并明确下一步政策落地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金融供给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适应创新需求。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金融机构需强化投早、投小、投长期理念,完善覆盖种子期、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链条资金支持机制。
在信贷领域,政策明确要求银行机构加大首贷融资和设备更新贷款投放力度,并通过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创新工具,扩大对硬科技创新的支持范围。数据显示,新增再贷款额度将定向激励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企业提供更精准的资金供给。
会议提出多项具体举措:在债券市场建设“科技板”,运用风险分担工具为股权投资机构发债增信;推广“创新积分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政策工具有效性。同时要求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考核与风控体系,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尽职免责机制。
针对创投行业长期资金短缺问题,科技创新债券被赋予重要角色。此类债券可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手段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增信支持,既解决期限错配难题,又助力培育“耐心资本”,强化产业投资纵深布局。
与会代表强调,需通过统筹推进机制加强跨部门协作。科技管理部门应完善技术评估标准,金融机构需提升对前沿领域的专业判断能力,企业则要主动对接资本市场规则。会议特别提到,保险机构将强化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加大科创投资力度;证券公司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提升市场信心。
多家参会金融机构表示,未来将在“股贷债保租”综合服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支持等方面发力,并探索利用集团化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硬科技领域。
此次会议释放出强化金融要素配置效率的明确信号。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债券市场创新和保险产品迭代,我国正加速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网络。数据显示,相关举措已提振企业信心,部分参会科技型企业代表反馈,近期政策红利显著降低了融资难度。
展望未来,随着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与生态体系优化,科技金融将更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深化“五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我国有望培育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创企业集群,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