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金融 资讯详情
2025年金融市场标准分析: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国际实践及中国路径
 金融 2025-04-17 15:41:51

  在当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正逐渐向绿色低碳转型。气候转型金融作为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在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也逐步深入。通过对国际实践的分析和中国现状的梳理,可以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金融市场标准分析

  一、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国际实践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金融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近年来,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在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标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界定转型活动:一是基于原则的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二是基于分类法的气候转型金融目录。这些标准涵盖了方法选择、遵循原则、支持对象、覆盖行业及金融工具等多个方面,为全球气候转型金融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一)原则性气候转型金融标准

  原则性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侧重于对转型活动进行原则性描述,要求活动主体依据科学方法制定符合《巴黎协定》目标的转型计划,并需获得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认证。采用原则法的机构包括国际资本市场协会、马来西亚央行、日本经济产业省和环境部、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这些机构通过制定明确的原则和披露要求,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灵活的指导框架,促进了金融资源向低碳转型项目的流动。

  (二)分类法气候转型金融目录

  金融市场标准分析提到分类法气候转型金融目录直接列出符合条件的转型活动,并包含对技术路径与转型效果的具体要求。欧盟和东盟在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中纳入了“转型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例如,欧盟制定了涵盖建筑、能源、制造业、交通运输等5个部门的28项转型活动,并设定了相应的技术筛选标准。这种目录法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参照标准,便于决策和实施。

  二、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特征及原则

  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技术实施的难易程度、技术灵活性、市场效率等。这些标准不仅需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一)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比较与选择

  原则法和目录法各有优劣。原则法技术门槛低,但对第三方认证机构要求高;目录法技术门槛高,但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技术趋势。在技术灵活性方面,原则法能够敏锐捕捉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机遇,而目录法则可能面临技术僵化的问题。在市场效率上,原则法指导下的信贷资金调配更加灵活,但目录法能够提供明确的分类和清晰的技术基准,便于金融机构和企业决策。

  (二)气候转型金融标准遵循的原则

  多数气候转型金融标准采纳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的核心原则,包括设定科学的减碳目标与路径、遵循“无重大损害”原则、避免碳锁定等。此外,部分机构还提出了其他重要原则,如不接受碳抵消、公正转型等。这些原则为气候转型金融活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确保转型活动不仅有助于减碳目标的实现,还能兼顾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

  三、气候转型金融标准建设的相关建议

  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中国的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一)构建多维度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构建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体系需要从纵横两个维度出发,确保结构和内容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一方面,要完善纵向的多层次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另一方面,拓宽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覆盖面和多样性,从政策、评估、信息披露、产品工具、风险监管等方面构建全面的标准框架。

  (二)建立国家层面气候转型金融标准

  国家层面的气候转型金融标准应明确气候转型金融的定义、分类、评估框架、信息披露要求等关键要素,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型金融制度框架。通过成立跨部门工作组,整合各方力量,深入研究国内外气候转型金融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国情和行业特性,将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纳入标准范畴。

  (三)丰富地方层面气候转型金融标准

  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的建设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资源禀赋以及气候转型目标,促进地方气候转型金融活动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地方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并与金融机构、企业合作,推动转型规划的实施。同时,建立地方气候转型金融项目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地方绿色项目和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碳密集行业转型金融专项标准

  碳密集行业转型金融专项标准的制定对于加速中国重点行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应制定涵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碳排放密集型领域的专项标准,确保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有效协同与对接。地方层面也应结合地方特色与行业特性,扩展转型金融标准的覆盖范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四、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建议

  在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显得尤为关键。为确保转型过程既能有效推动高碳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又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转型金融标准的关键要素

  在制定转型金融标准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以下要素:一是采用“目录法为主,原则法为辅”的界定方法,明确列出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或资产项目,并包含能效提升、绿色指数、减碳效果等量化指标。二是制定包含经济活动与企业两个维度的转型标准,支持高碳企业采用减碳技术实现转型。三是将公正转型原则融入气候转型金融标准,降低转型对环境、就业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转型金融标准的实施建议

  一是加强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定期公布转型活动的进度、环境影响等信息。二是完善融资工具与产品,创新转型金融工具,开发风险缓释产品。三是加强退役融资机制建设,支持企业实施退役计划。四是推动政策协同与监管创新,构建支持转型金融的政策环境,创新监管方式,确保政策协同一致。

  五、总结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气候转型金融标准在方法选择、原则遵循、支持对象、行业覆盖及金融工具等维度的实践经验,指出中国当前标准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构建包含原则性标准与分类目录的多维度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并从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特色实践及行业专项指引三个层面提出适配中国低碳发展需求的政策建议。明确转型活动界定、完善披露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是标准落地的关键,需统筹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推动标准制定与实施,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有效金融支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热门推荐

金融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