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美两国于5月10日至12日在日内瓦完成经贸谈判并发布联合声明,宣布自2025年5月14日起实施阶段性关税松绑措施。此次调整涉及对双方商品加征的关税进行分阶段暂停或取消,其中建材领域作为重要产业环节受到显著影响。尽管直接出口数据有限,但关税政策变化通过产业链传导与贸易路径重构,正在重塑两国建材及相关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建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根据联合声明内容,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关税在90天内暂停实施,仅保留10%的基础关税。这一举措覆盖钢铁等基础材料及热轧卷材、冷轧板材等制品,但未涉及美国依据232条款对钢铝产品加征的25%关税。数据显示,2025年13月中国出口至美国钢材总量为21.71万吨,仅占总出口量的0.79%,绝对规模有限。然而,叠加此前因芬太尼问题产生的20%额外关税,美国对中国钢铁综合税率仍高达45%,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地区。
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由于受美国232条款约束且未涉及本次关税调整,中国对该市场出口量仅占国内总出口的1.8%。但针对其他非敏感商品(如机械装备、家电等),中美双方将关税降至10%,为相关企业提供了90天"窗口期"。这一变化可能刺激国内成材需求短期回暖:2025年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激增20.8%,部分源于通过转口贸易规避美国高额关税,暗示产业链重构已初现端倪。
此次关税调整虽未完全消除壁垒,但阶段性松绑为两国制造业提供了喘息空间。从钢材消费结构看,国内建材需求约60%依赖终端制造领域(如汽车、家电),因此中美贸易回暖将间接提振相关企业原料采购积极性。然而需注意的是,转口贸易的兴起可能分流部分直接出口增量,实际成材需求增长幅度或低于预期。
总结来看,此次关税调整对钢材贸易的影响呈现"量级有限但信号显著"的特点:直接出口规模受制于美国市场容量与既有壁垒约束,但政策缓和带来的产业链信心修复与区域贸易网络重构,将通过终端制造业传导持续影响国内建材市场需求。未来90天的窗口期表现,将成为判断中美经贸关系走向及产业调整成效的关键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