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电动汽车技术革新加速,隐藏式、电动式车门把手因设计美学与空气动力学优势被广泛采用,然而其潜在的安全隐患逐渐显现。为应对断电失效、操作困难等紧急场景风险,工信部近期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旨在通过系统化规范提升车辆极端情况下的逃生救援能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车门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多起交通事故揭示了新型车门把手的潜在风险:2024年山西运城问界M7追尾事故中,电路中断导致电动门把手失效阻碍人员疏散;广西贵港雷克萨斯LM碰撞后车门锁死需破窗救援等案例均表明,隐藏式、电动化设计在极端场景下存在功能可靠性缺陷。工信部指出,随着市场出现超过20种工作原理各异的新型车门把手产品,其强度不足、标志模糊等问题已形成系统性安全风险。
该标准将首次建立针对隐藏式内把手和应急式把手的技术规范体系,覆盖安装要求、标识系统、防夹保护等核心领域。具体技术内容包括:
1. 结构强度升级:规定内外门把手需通过动态载荷试验,确保碰撞后仍能保持操作功能;
2. 安全冗余设计:强制要求电动把手具备机械应急开启或断电保护机制,避免电路故障导致的锁止状态;
3. 标识统一规范:对隐藏式内把手设置标准化警示标志,提升紧急情况下的识别效率;
4. 防夹功能验证:建立电动外把手动态防夹测试方法,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肢体伤害风险。
标准特别针对当前市场暴露的典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于隐藏式内把手,要求其标识可见度需满足夜间10℃低温环境下的识别需求;对电动外把手增加模拟车辆翻滚状态下的误触发测试,防止意外弹出导致乘员跌落风险。数据显示,现有国标虽涵盖耐久性、耐温性等基础指标,但对新型把手的控制逻辑与紧急响应机制缺乏约束,新标准将填补这一空白。
尽管部分企业质疑隐藏式设计的实际效益(如风阻降低不足0.01Cd),但安全优先原则已成共识。某头部车企负责人指出:"在极端场景下,门把手的可靠性应超越造型追求",这呼应了新国标将推动行业从"科技炫技"转向"生命至上"的设计导向。标准实施后,车门系统或将通过双备份电路、物理应急按钮等创新方案,在保持智能化特征的同时筑牢安全底线。
总结来看,《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中正构建更完善的被动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强制性规范倒逼技术创新,既回应了公众对新型车辆部件的安全关切,也为全球智能汽车发展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的实践样本。该标准预计将于2025年前完成修订并实施,届时将覆盖所有新生产乘用车型,为紧急救援与乘员逃生提供制度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