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影视业 资讯详情
直播购物新指南:理性消费与权益保护全解析
 直播 2025-05-09 13:08:0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网络直播带货作为新兴消费模式迅速崛起,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伴随虚假宣传、质量参差等乱象频发。为此,市场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旨在引导公众科学理性消费,并通过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本文从消费选择到维权路径全面梳理关键要点,助力消费者规避风险并维护自身权益。

  一、选择正规平台购物,规避交易风险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直播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网络直播带货快速发展的同时,虚假宣传、质量参差及售后缺失等问题频发。消费者应优先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直播平台,并核实商家营业执照与经营资质。需警惕通过个人社交账号或临时链接进行的非正规交易,避免脱离平台私下转账。建议全程使用平台内置系统完成交易流程。

  二、理性识别营销话术,谨防消费陷阱

  直播间中常见的“全网最低价”“限量秒杀”等宣传易误导消费者。可通过第三方比价工具核实历史价格,防范虚构原价陷阱。对主播宣称的“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证”需保持审慎态度,要求其出示检测报告或授权证书。同时注意识别“刷单炒信”,综合商品参数与用户真实评价理性判断,避免因情感营销冲动消费。

  三、审慎选购特殊品类商品,关注合规与风险

  购买保健食品时应认准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及注册/备案号,并根据自身需求科学选择。跨境商品方面,需注意我国实行正面清单管理,进口酒类、乳品等需符合相关标准差异说明。对于宣称具备特定功能的进口食品,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合规风险,建议谨慎决策。

  四、留存消费凭证,保障维权基础

  在交易过程中应全程保留完整证据链:使用平台录屏功能记录商品宣传全过程;保存订单详情、支付凭证及物流信息;通过官方渠道与客服沟通并保留文字或录音记录。签收贵重或易碎商品时需当场查验外观及基本功能,必要时录制视频作为补充证明。

  五、依法维护权益,强化监管执法力度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除特殊品类外,网购商品均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若遭遇“不退不换”等霸王条款或质量问题,可通过平台售后通道发起维权,并向消协组织或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对于涉及金额较大、涉嫌违法的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证据。

  市场监管总局透露,2023年将持续加大直播电商领域监管执法力度,强化数据报送与主体责任分级管理,重点查处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北京等地已出台具体措施规范“全网最低价”等营销行为,织密网络消费安全防护网。消费者需主动提升风险意识,监管部门则通过跨区域协同、上下联动机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总结而言,直播带货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理性选择与监管执法的有效结合。公众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应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市场监管部门持续优化治理体系,共同构建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生态,促进直播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直播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