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特别是在家电、汽车、制冷空调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成效和潜力。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国际承诺的履行,更是国内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家电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中国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已累计淘汰约62.8万吨消耗臭氧层物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2021年,中国接受《基加利修正案》,加强了对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2024年,国务院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明确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国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国家方案》确定了9类管控物质,包括全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含氢溴氟烃、溴氯甲烷、甲基溴、含氢氯氟烃和氢氟碳化物。其中,前8类物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第9类物质氢氟碳化物虽不破坏臭氧层,但具有高全球升温潜能值。目前,中国已全面淘汰7类消耗臭氧层物质,正在逐步削减含氢氯氟烃和氢氟碳化物。
《国家方案》提出,加强源头管控,严格管理管控物质的生产和销售。对管控物质受控用途、豁免受控用途生产单位和销售原料用途管控物质的生产单位实施配额许可管理。对销售单位实施备案管理。同时,加强维修、回收、再生利用和销毁管理,提高制冷维修操作和制冷剂回收、再生利用水平,建立制冷剂再生产品溯源与流向管理制度。
在进出口管理方面,《国家方案》提出,对管控物质进出口实施配额许可管理,规范管控物质进出口审批单签发。除豁免受控用途、原料用途等特殊用途外,不再允许企业进口含氢氯氟烃和国家已明确淘汰的管控物质。利用进出口审批中的贸易确认手段防范潜在非法贸易,提高非法贸易案件查缉能力。
家电行业在全球率先选择了对臭氧层和气候友好的碳氢自然工质丙烷(R290)作为替代技术,但同时也面临着空调器制冷剂二氟甲烷(HFC32)削减和替代的挑战。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已累计生产销售超过1000万台R290空调,其中分体式空调近60万台。中国空调器行业在环保低碳的R290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汽车行业是氢氟碳化物使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热管理系统氢氟碳化物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国家方案》规定,汽车行业自2029年7月1日起,禁止新申请公告的M1类车辆空调系统使用GWP值大于150的制冷剂,鼓励在电动汽车热系统领域开展自然工质制冷剂替代技术研发和应用。
制冷空调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确保了企业实施转换后生产的替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2023年我国工商制冷空调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600亿元,已经是全氯氟烃替代行动启动时行业规模的数百倍。目前,我国跃居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设备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贸易国。
在泡沫行业,挑战与机遇也同样存在。《国家方案》规定,自2026年7月1日起,挤出聚苯乙烯泡沫行业和聚氨酯泡沫行业将禁止使用含氢氯氟烃发泡剂。聚氨酯泡沫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替代情况复杂。目前聚氨酯泡沫行业中大部分子行业使用的戊烷类发泡替代技术价格低、效果好,但对生产环境的安全要求高。使用水发泡替代技术不存在安全生产风险,但产品性能下降、成本有所增加。含氟烯烃发泡剂存在质量稳定期短的问题,大规模推广应用困难。
消防行业作为氢氟碳化物类灭火剂的重要应用领域,面临新一轮替代减排挑战。当前合适的替代品缺乏,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成果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支持力度,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寻找出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高效灭火剂。
中国通过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不仅彰显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为多个行业勾勒出协同推进臭氧层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新发展路径。未来,中国将继续完善履约管理体系,加快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协同推进绿色替代与能效提升,构建履约成效评估和预警评估体系,支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