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农业养殖业节粮行动全面启动
 农业 2025-04-29 18:33:06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推动养殖业节粮降耗、提升饲料利用效率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响应国家关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粮食节约行动的号召,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养殖业的高效节粮目标。该方案明确了到2030年的具体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养殖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明确节粮行动目标,推动养殖业高效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到2030年,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式的每公斤动物产品平均饲料消耗量将比2023年减少0.2公斤以上,降幅达7%以上。同时,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优质饲草产量新增4000万吨以上。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粮食用量占比将降至60%左右,其中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0%左右。这些目标将通过提效节粮、开源节粮和优化结构节粮三方面措施实现。

  二、推广精准养殖技术,提升饲料利用效率

  加快推广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体系,构建基于净能体系和氨基酸平衡模式的动态营养需要模型。研发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应用技术,支持低蛋白饲料配方必需的小品种氨基酸和酶制剂等产品研发。推进智能化标准化养殖设施装备集成配套,鼓励养殖场配备智能化精准饲喂成套设施设备,推动精准饲养工艺、技术、设施三配套的一体化发展。

  三、挖掘非粮饲料资源,优化饲料结构

  开展全国性饲料资源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建立重点品种营养成分及其饲用价值参数数据库。支持发酵饲料推广应用,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糟渣类产品等地源性低值原料的发酵、酶解提效加工利用。加快推广新型高效资源转化型饲料原料,支持乙醇梭菌蛋白等微生物菌体蛋白扩大产能,有序扩大餐桌剩余食物、毛皮动物屠体等新蛋白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范围和规模。

  四、发展优质饲草生产,提升饲草供给能力

  提升饲草良种供给能力,加快培育优质高产、抗寒耐旱耐盐碱的饲草新品种。支持各地合理利用耕地发展饲草种植,稳步扩大苜蓿、饲用燕麦、青贮玉米等饲草种植面积。积极拓展饲草发展空间,支持利用中重度盐碱地发展饲草种植,因地制宜推进羊草、冰草、披碱草等品种种植。推动饲草全产业链发展,分区域集成推广饲草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五、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促进节粮型产业发展

  持续调整优化生猪产能,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引导养殖场户优化母猪存栏结构、合理控制产能。大力发展节粮型高效肉禽生产,积极推广家禽适度营养水平、最优转化效率的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促进牛羊产业稳定发展,开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支持优质基础母牛扩群提质和种草养畜。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推进传统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集成应用池塘养殖多功能智能化设备。

  六、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推动节粮技术应用

  加快饲料饲草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养殖业节粮减排科技创新联盟等协作平台建设。强化节粮养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动物精准营养、饲料精准配方、良种繁育、智慧养殖等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研发。大力培育推广节粮型优良新品种,支持培育饲料转化率高、节粮性能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畜禽水产新品种。加强动物疾病防治技术集成推广,聚焦重大动物疫病、垂直传播病和季节性常见病,集成推广一批适宜有效的流行病净化无疫模式。

  七、完善制度性保障措施,优化审批与监管

  持续优化饲料兽药审批制度,完善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靶动物有效性、耐受性、毒理学和代谢残留评价指南。建立重点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对低蛋白饲料配方必需的小品种氨基酸和酶制剂等重点产品,主动跟进审批服务。完善饲料领域新产品评价监测制度,制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试验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加强机构监督管理和业务培训。

  八、分阶段推进节粮行动,确保目标实现

  2025年,制定完善精准配方低蛋白日粮应用技术要点,推广养殖数智化饲喂决策和饲料配方软件系统,启动全国地源性特色饲料资源调查评估工作。2026至2027年,集成推广不同养殖条件下饲料供给与营养需求精准适配的调控技术体系,完成全国地源性特色饲料资源基本情况调查摸底。2028至2030年,全面推广应用基于全产业链效益最大化的国产数智化饲喂决策和饲料配方软件系统,建设一批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智慧管理的家庭农场或标准化养殖场。

  总结

  《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通过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分阶段推进,为养殖业的节粮降耗和高效发展提供了系统化指导。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和结构调整,养殖业将实现饲料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热门推荐

农业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