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跨境电商市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持续扩张,其零售进口药品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医疗产品需求的增加,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这一新兴业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治理困境。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出发,探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治理路径的建议。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据《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初步统计,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2.3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额为5483亿元,同比增长3.9%。随着《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2019年版)》首次纳入药品品种,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业态逐渐成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一)治理体系不健全
跨境电商市场发展分析提到在传统的政府单一监管体系下,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治理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现有的监管文件多为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其次,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监管重叠或漏洞,影响治理效率。此外,监管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短缺,传统的监管模式难以适应新兴业态的需求。
(二)平台主体责任意识缺乏
跨境电商平台作为连接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桥梁,其主体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然而,实践中部分平台对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足,对药品信息展示和追溯管理不到位,影响消费者对药品真伪的判断和用药安全。
(三)经营者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经营者数量众多且分散,监管部门难以实现全面监管。部分经营者为追求利润,忽视质量管理要求,缺乏专业的医药人才,导致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四)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等社会力量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参与度较低。行业协会缺乏针对跨境药品的行业指南,新闻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较少,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治理效果。
(一)政府完善法律法规,促进信息共享
政府应完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监管政策,制定专门法规,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强化监管手段,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能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二)平台发挥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
跨境电商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制定严格的经营者资质审核和日常检查细则,确保药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监测,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经营者合规经营,保障药品质量
经营者应加强自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药品采购和销售流程。招聘专业药师,提供用药指导服务,建立药品追溯制度,确保药品配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四)社会团体提供专业服务,发挥指导作用
行业协会应积极参与治理,制定行业规范和经营指南,开展课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消费者协会应加强消费者教育,提供维权法律援助,帮助消费者识别正规购买渠道。
(五)新闻媒体开展舆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
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宣传报道,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药品安全知识。通过建立宣传网站,设立政策解读、举报维权等板块,提高消费者的信息透明度和维权意识。
(六)消费者加强自治,树立维权意识
消费者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的认知和辨别能力。积极参与监督,对平台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总结
2025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市场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治理困境。通过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政府、平台、经营者、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治理框架,可以有效优化治理路径,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各主体的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