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迎来了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这场赛事不仅是一次体育竞技,更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全面检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适应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这场赛事不仅吸引了全球目光,也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天工Ultra”在比赛中以每小时八九公里的配速完成半程马拉松,中途更换了3次电池,与赛前团队预期基本一致。这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约55千克,其技术挑战主要集中在运控算法、关节驱动系统承压和减震、身体重心平衡等方面。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团队在赛前进行了多次测试,提升了本体和关节的稳定性、耐热性,并采用了“无线领航技术”,通过领跑员实时调整机器人的奔跑方向及速度。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马拉松比赛中,更在商业化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单机成本已从2022年的超过百万元降至50万元以内,部分型号的售价甚至低至29.9万元。这一价格下探为量产和更多科研尝试提供了空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三大领域,部分企业还主攻文旅及科研教育市场,向海外高校输出教学机器人。
北京亦庄作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举办地,已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全链条协同优势。亦庄集聚了300余家生态企业,构建了“核心零部件+六大类机器人”的“1+6”产业体系,覆盖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再到多元应用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亦庄在具身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前发布了全球首个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实现雪地高速奔跑、百级台阶攀登等突破。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取代人类,而是要缔造最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的革命不应拘泥于短期的投资回报率,就像汽车取代马车,短期效率表现或许不突出,但代表未来的方向。未来,人形机器人厂商需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性,如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和跨领域协同,如电商平台场景赋能,以巩固全球创新引领地位。
总结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适应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也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下探,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亦庄作为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产业高地,已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全链条协同优势,未来将继续引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