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膜 资讯详情
甘肃省多措并举推进农膜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农膜 2025-04-21 09:30:28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农膜残留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通过强化源头防控、完善回收体系、创新管理模式等多方面举措,显著提升了农膜残留污染防治水平,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源头防控:构建农膜回收利用网络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膜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自2011年起,甘肃省开始构建覆盖主要用膜区的农膜回收网点和回收利用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新膜增产增收、旧膜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格局。2022年,甘肃省实施了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通过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实现了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有效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3600万亩,显著降低了废旧地膜的回收难度。

  二、创新模式:激发农膜回收内生动力

  为完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甘肃省利用省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补助资金,创新建立了地膜“以旧换新”和“以奖代补”模式。在广河、临泽、合水等县,试点推广了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由本地地膜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当地的废旧地膜。在甘谷县,按1∶5的兑换比例开展地膜“以旧换新”,有效提高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在山丹、民乐等县,探索实施了地膜回收保证金制度,承包方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每亩地预付50元至100元的地膜回收保证金,进一步强化了农膜回收的责任意识。

  三、体系建设:实现农膜回收全覆盖

  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建成废旧农膜加工企业133个、回收网点1671个,实现了主要覆膜乡镇网点的全覆盖。2024年,全省农膜用量达到24.67万吨,回收废旧农膜21.15万吨,回收率高达85.7%。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农膜生产者、使用者回收废旧农膜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还为全省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

  甘肃省通过源头防控、创新模式和体系建设等多方面举措,显著提升了农膜残留污染防治水平。全省农膜回收网络的完善和回收率的提高,不仅有效减少了农膜残留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还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甘肃省将继续深化农膜污染治理工作,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农膜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