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深圳商报讯(记者陈燕青)财政部最新通知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及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将于4月24日启动发行。此举标志着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明显前置化,市场普遍预期二季度货币政策将协同发力,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缓解流动性压力,并进一步提振经济复苏信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根据财政部安排,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总规模达到13000亿元,较上年增加3000亿元。4月24日首期将同步发行三类债券:5年期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竞争性招标面值1650亿元)、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500亿元)及30年期品种(710亿元)。全年共安排21次发行,节奏较去年提前一个月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新增规模中的8000亿元将重点投向“两重”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工程),剩余5000亿元用于“两新”政策(新基建、新型消费),其中3000亿元专项支持以旧换新等消费升级领域。
为缓解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年内将分三批次发行。数据显示,国有大行已通过定增预案合计募资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出资5000亿元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一举措既保障了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又避免地方财政过度加杠杆。在基建领域,超长期限设计(最长30年)与大规模资金注入形成合力,预计可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两重”项目建设,同时加速设备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机构分析指出,二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可能达7.8万亿元,净融资约4.3万亿元。尽管超长期限国债对资金面的短期冲击可控,但密集发行仍可能引发债市波动。为此,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通过降准、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释放流动性,并择机下调政策利率。这种“财政前置+货币配合”的组合策略,既可平滑债券供给压力,又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扩容不仅强化了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数据显示,3月经济已显现积极信号,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存。在此背景下,政策加码“箭在弦上”,降准、降息等举措有望加速落地,与特别国债形成合力,为全年稳增长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总结
2025年特别国债发行的提速及扩容,标志着财政政策正通过创新工具强化逆周期调节。从精准投向基建补短板到定向注资金融体系,再到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的协同配合,这一系列举措既体现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主动应对,也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预留了空间。随着二季度政策组合拳逐步落地,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发展和风险防控构筑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