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形态。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生成到科研领域的复杂模拟实验,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能力支撑。安徽省合肥市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通过构建多层次、自主可控的新一代算力集群,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民生服务等领域开辟出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算力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在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巨型机房中,淡蓝色立方体内的"巢湖明月"超级计算机正无声运转。这台拥有1500余台服务器的庞然大物,具备每秒1.2亿亿次运算能力——相当于全国每人每秒一次计算需近百年完成的任务,它能在一秒钟内解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化学家"实验室正是借助这一算力支撑,在5周内从55万种金属配比中筛选出最优催化剂方案,背后涉及1.6万篇论文分析和200组全流程实验数据的快速处理。
在工业领域,江淮汽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汽车碰撞测试,利用算力集群进行百万次仿真计算后,将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自2021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该平台已服务近700家科研机构、6000余名用户,累计交付超34.7亿核时CPU算力和1.56亿卡时人工智能算力,支撑超过千万次计算任务。
面对高性能芯片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合肥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完全采用国产技术和设备构建算力基础设施。2023年建成的3000P级国产万卡算力集群,在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团队需要重新设计网络架构以适配国产芯片特性,完成超过3.5万根光纤的精准布线,并在无成熟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系统集成。
通过与头部科技企业组建联合攻关组,研发人员用107天完成了从设备部署到系统调通的关键突破。最新数据显示,该集群性能已达到同类型进口算力系统的90%,平均负载率稳定在84.59%,峰值时更突破91.53%的高利用率。这种自主可控的算力建设模式,为我国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本。
当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需要紧急调度约1万核计算资源时,合肥通过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在14个省份20多个中心中快速调集了所需算力。这种跨域协同能力得益于合肥率先建立的城市算力池体系——目前直接纳管的国产算力资源已达近2万P,并与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形成联动网络。
在量子计算领域,合肥还创新性地将3台量子计算机接入超算系统,建成全国首个量超融合计算中心。这种多技术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复杂问题求解效率,更为未来混合式算力发展开辟了新方向。通过智能调度平台,不同行业用户可获得从基础仿真到AI训练的全栈式服务,实现算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结语:算力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合肥的实践表明,当算力突破物理边界形成网络化协同时,其赋能效应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从实验室里的"机器化学家"到工厂车间的数字孪生系统,从量子计算的前沿探索到跨区域资源调度,这座创新之城通过构建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新一代算力体系,在数字经济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随着国产化技术持续突破和生态不断完善,合肥正成为观察中国算力革命的重要窗口,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提供着东方智慧与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