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2025年,算力行业正展现出开放、开源、全球化三大演进趋势。我国计算产业在自主创新中快速发展,面对海量算力需求,亟须构建算力新体系,打造世界级新产品。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量质齐升,算力总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6.5%,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算力每投入1元钱,可带动3至4元的GDP增长。在数字经济大省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为浙江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我国算力总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但仍面临算力资源供给紧张和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这为国产算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十五五算力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当前,算力架构的开放特性正加速端、边、云全场景的快速协同发展。传统的X86架构受限于封闭架构的短板,难以形成生态,而ARM架构的开放模式正逐渐成为未来通用算力的主流选择。数据显示,全球算力中约80%属于ARM架构,其中99%的手机采用ARM芯片。国内的鲲鹏和飞腾等基于ARM架构的产品展现出强大竞争力,部件、整机实现全量自主创新,构建起坚实的自主创新产业链。这种开放的架构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迭代,还推动了算力在不同场景下的高效应用,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算力生态共建正在替代单边创新,成为计算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开源项目如开源欧拉、开源高斯等蓬勃发展,不断丰富和繁荣软件生态。鲲鹏联合超过6000家合作伙伴构建的“技术乐高”模式,证明了开源协作的强大生命力。开源、开放的生态不仅让计算产业打开了全球化的新格局,还通过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联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以鲲鹏生态为例,截至目前,已发展超过335万开发者,面向硬件、软件和应用全面创新,为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用户数量超过380万。
计算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愈发清晰,产业各方通过资源共享与互补,联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鲲鹏生态通过开源、开放,打造了从芯片、整机到操作系统、数据库的自主创新生态。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提升了国产算力的国际竞争力,还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产品。IDC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EFLOPS,并在2028年达到2781.9EFLOPS。我国计算产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构建自主创新的算力新体系,打造开放开源的自主软件生态,构筑根植中国、面向全球的通用计算产业。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呈现快速攀升态势。算力行业分析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这将重塑所有产业,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IDC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总规模将达到511.3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5%。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我国计算产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打造世界级新产品,构筑坚实的算力底座。通过在根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突破,实现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助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商用和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并逐渐走向全球市场。
2025年,算力行业在开放、开源、全球化三大演进趋势的推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计算产业在自主创新中快速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我国应构建自主创新的算力新体系,打造开放开源的自主软件生态,构筑根植中国、面向全球的通用计算产业。通过这些措施,我国计算产业不仅能够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还将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