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药品流通领域却屡现乱象。部分医疗机构、药店与参保人勾结,通过伪造处方、虚假交易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并将未使用完的"回流药"重新流入市场,严重威胁用药安全并造成医保基金流失。药品追溯码作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技术手段,正成为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核心工具。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药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于今年3月联合发布新规明确,自2025年7月起,所有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完成扫码结算;至2026年1月,全国所有医药机构需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这一政策的落地将彻底改变药品流通监管模式——通过"一药一码"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可精准追踪每盒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流程信息,有效遏制假劣药和"回流药"的生存空间。
尽管政策方向明确,但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多重障碍:首先,药品生产企业需在短期内完成海量历史数据上传,而不同省市对数据格式的要求尚未统一;其次,部分企业赋码工作流于形式,存在编码不规范、数据延迟等问题;再者,医疗机构和药店的扫码设备配置参差不齐,技术运维能力不足导致信息采集效率低下。这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药品追溯体系的整体效能。
为突破当前瓶颈,需构建多层次保障机制。在企业端,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和政策宣贯,强化其对赋码工作的责任意识;医保部门应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减少格式转换成本;同时要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手册与操作指南,降低系统对接难度。针对医疗机构的设备短板,可探索引入智能扫码终端等数字化工具,并通过财政补贴减轻基层采购压力。
随着政策实施节点临近,药品追溯体系将逐渐形成"生产有记录、流通可查询、使用能追踪"的闭环管理格局。预计到2026年,全国范围内药品流向透明度将大幅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漏洞得以有效堵塞,"回流药"等乱象将失去滋生土壤。这不仅意味着用药安全屏障更加坚固,更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治理体系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
从根源上治理药品流通顽疾,需要政策制定者、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形成合力。通过强化技术支撑、统一标准规范、优化实施路径,药品追溯码必将发挥其作为"电子身份证"的核心作用,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与医保基金安全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数字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