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手机终端 资讯详情
芯片原产地新规重塑全球半导体贸易格局
 芯片 2025-04-11 19:20:23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4月11日,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重要政策指引,明确将“集成电路”流片地认定为最终原产地,并建议企业以此标准申报进口产品。这一调整引发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国产芯片板块集体走高,凯德石英、晶华微等多只个股涨幅超20%。新规不仅影响国内企业的供应链策略,更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原产地认定规则落地:厘清关税政策核心逻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芯片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最新规定,集成电路产品的原产地将严格依据“流片工厂”所在地判定,而非传统的最终组装或设计环节。例如,在中国台湾地区生产的芯片无论由哪家企业封装测试,其原产地均为中国台湾;而美国本土晶圆厂制造的CPU则会被认定为美国产品。这一标准简化了复杂的供应链追溯流程,为后续关税政策执行提供了明确依据。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38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5%。新规实施后,大量通过海外代工厂生产的芯片将获得差异化税收待遇。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光、德州仪器等企业产品中,美国本土生产比重较高的品类可能面临更高关税压力。

二、市场格局分化:AI芯片与成熟制程产品受益显著

政策调整直接利好两类市场主体:一是采用非美产线代工的国际厂商,如英伟达H20系列芯片因由台积电中国台湾工厂流片而规避反制措施;二是专注于替代美国成熟工艺产品的国产企业。某封装测试企业负责人指出,新规使国内设计公司能更精准选择供应链路径,在模拟芯片、功率器件等领域加速实现进口替代。

资本市场对此迅速响应:当日半导体设备股凯德石英以30%涨停领涨,专注信号链领域的晶华微涨幅达20%,反映出市场对国产化替代进程的乐观预期。值得注意的是,AMD、高通等依赖台积电代工的企业也因产线布局优势获得政策红利。

三、产业链重构:全球化分工面临重新洗牌挑战

新规实施倒逼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策略。以德州仪器为例,其大量产品在美国本土生产,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关税限制。相比之下,英特尔近年来加速与台积电合作,通过分散产能降低政策风险。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半导体产业将呈现"近岸外包+区域化集群"特征:先进制程向亚洲代工基地集中,成熟工艺则需在成本与合规性间寻求平衡。

四、国际博弈升级:技术壁垒与贸易规则交织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出台正值美国持续收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之际。尽管英伟达Blackwell芯片因产自美国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但其H20系列通过中国台湾代工仍能正常供货。这种"选择性豁免"凸显了政策制定的精准导向——既维护供应链安全,又避免过度冲击产业生态。

总结:新规则重构全球半导体版图

此次原产地认定标准调整不仅是中国应对复杂贸易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成为重塑全球半导体格局的关键变量。通过明确税收边界,新规加速推动产业链本土化替代进程,同时为采用非美产线的国际厂商创造机遇。未来,企业需在技术自主与全球化分工间找到新平衡点,而中国市场的动态政策也将持续影响着全球芯片产业的战略布局。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芯片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