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碳减排趋势加速的背景下,以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绿色技术正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中部城市淮南市凭借创新实践,在传统能源转型与新兴材料研发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将工业废气转化为高附加值新材料,为全球低碳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范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4月9日,国内首套二氧化碳基新材料连续化生产装置在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正式投产。这一项目由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其核心产品——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是目前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同类材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150亩,年产5万吨的装置成功实现连续化生产,标志着我国在二氧化碳高值转化领域迈入工业化应用新阶段。
通过攻克二氧化碳捕集、高效转化与稳定控制等关键技术瓶颈,该生产线将原本需要排放的工业废气转化为性能优异的新材料。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约18万吨,相当于永久封存超过20万棵成年树木一年吸收的碳量。这种"负碳生产"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化工行业的减排痛点,还通过化学键合技术使二氧化碳成为新材料的重要原料组分,真正实现"点碳成金"的技术创新。
项目投产后预计形成显著经济价值: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突破75亿元,税收贡献超3亿元,并创造400个就业岗位。一期工程已实现年产15亿元的产值规模,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商业可行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环境效益——每生产1吨新材料可固化约0.6吨二氧化碳,形成"原料产品碳封存"的闭环体系,为化工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淮南市通过这一创新实践,成功将传统能源城市的发展路径从"黑色增长"转向"绿色智造"。该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二氧化碳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产业化空白,更构建起"碳捕集资源化再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随着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复制,为实现"双碳"目标探索出一条兼具产业竞争力和生态价值的技术创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