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3月信托市场迎来显著回暖信号,发行与成立规模同步增长印证行业复苏态势。在消费提振政策落地、地方化债持续推进及资本市场信心修复的多重作用下,信托业展现出"标品与非标双轨并进"的发展特征。数据显示,当月信托产品发行量环比增长超三成,资产管理信托规模更实现翻倍式扩张,其中非标融资类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折射出市场风险偏好的阶段性变化。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金融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3月份信托市场呈现全面复苏态势:全行业共发行信托产品2772款,环比增长32.51%;已披露发行规模达1511.21亿元,较上月激增57.41%。在资产管理领域,当月成立的信托产品数量突破2400款,规模升至841.21亿元,环比增幅分别达到53.52%和132.49%。这种爆发式增长既源于春节后市场节奏回归常态,也受益于股市债市波动收敛带来的投资者信心修复。
当前信托业务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标品与非标业务各占半壁江山,但发展路径明显不同。标品信托虽在规模上保持增长,却面临收益下行压力;而非标融资类业务则凭借其相对稳定的收益特性,在消费金融和政信领域持续扩张。数据显示,3月非标融资类信托成立规模达508.52亿元,占比较2月末提升至60.45%。这种分化既反映市场对低风险资产的偏好转变,也凸显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能力构建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政策红利直接带动了消费金融类信托产品的爆发式增长。3月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年度核心任务,叠加信贷资产转让渠道拓宽,推动该领域信托规模显著提升。银登中心数据显示,通过"非标转标"模式引入的资金来源增加,使消费金融类信托募集效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市场流动性预期变化影响,当月非标产品平均收益率微降至5.41%,但期限延长至1.6年,显示资金配置趋向稳健。
从行业生态看,3月份的复苏既包含政策精准发力带来的增量空间——如消费刺激政策催生金融需求增长、地方化债推动政信项目落地,也反映市场避险情绪下的资产选择偏好。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投资者对非标融资类信托产品的配置意愿增强,这种"防御性配置"短期内仍将支撑行业规模扩张。
总结而言,3月信托市场的强劲表现标志着行业复苏进入新阶段。政策红利释放与市场信心修复形成共振效应,推动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尽管标品业务面临收益压力,但消费金融等非标领域展现出的活力为行业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未来随着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渐进恢复,信托业有望在稳增长与促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