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园林行业在美化城市、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园林人物类展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展示形式,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喜爱。通过对园林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不仅能够传承园林文化,还能激励新一代园林人不断进取。以下将从展览选题、内容策划、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展览传播等方面,深入剖析园林人物类展览的创新与实践。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园林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中国营造学社纪实”展中,展览选题的确定是整个策展工作的关键。尽管中国营造学社在传统认知中更偏向于古建筑领域,但其在园林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通过深入研究,策展团队发现营造学社在园林资料整理、学术文章发表、园林遗迹勘查及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学社成员对《园冶》的重刊、对北京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的研究,以及对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等,都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园林文化的内涵,也为现代园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完成展览选题后,策展团队迅速搭建起展览框架,以确保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展览的核心价值。展览框架的搭建充分考虑了观众的认知需求,按照时代背景、人物刻画、突出事迹的逻辑,层层递进地展示营造学社在园林领域的贡献。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轴,梳理营造学社的成立背景及历年大事;第二部分突出其在园林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三部分回归到人物本身,总结学社重要人物的历史成就和贡献。这种结构不仅让观众对营造学社的历史有全面了解,更突出了园林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提到在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策展团队充分考虑了展品的多样性和展示效果。展览内容分为“悠悠经年”“春华秋实”“山河故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营造学社的年、事、人展开。在展示手段上,策展团队采用了灰色作为展厅主色调,搭配木构棕和园林绿,营造出素雅的观展环境。同时,利用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避免了平面展品的单调性。例如,在“悠悠经年”部分,通过老照片、测绘图等组合展示,让观众深入了解营造学社的考察过程和人文精神;在“春华秋实”部分,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了独乐寺的营造过程,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园林建筑的魅力;在“山河故人”部分,通过人物关系总图,清晰地展示了学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园林领域的贡献。
展览的成功不仅在于展示,更在于传播。中国园林博物馆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展览开幕后一个月,策展团队组织了“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学术会议,邀请了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言,吸引了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参与。此外,为了满足观众对随展文创的需求,制作了以营造学社对联为模本的镇尺和以独乐寺观音阁测绘稿为底本的文件夹,让观众能够将园林文化带回家。展览的海报设计也围绕人物讲故事,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并在2020年全国博物馆十佳海报评选中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总结:通过“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中国营造学社纪实”展的策划与实施,中国园林博物馆不仅成功展示了营造学社在园林领域的巨大贡献,还探索了园林人物类展览的创新与实践。从展览选题的深入研究,到内容策划的精心设计,再到展览形式的多元呈现和广泛传播,整个展览过程都体现了对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展览的成功为其他行业博物馆的人物类展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