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余年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计划通过分阶段实施,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这一规划聚焦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等关键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规划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全方位夯实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7年,农业生产体系将更加稳固,粮食稳产高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优化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同时,规划强调以种业振兴为核心突破点,推动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力争到2035年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引擎。规划提出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为目标,重点布局种业科技、智能农机和数字技术三大方向。例如,在农机装备方面,将研发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优化国产农机装备结构,并建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韧性。到2035年,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与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将全面覆盖主要农业生产区域,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生产力。
规划提出通过“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健全县乡村物流网络;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并鼓励企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链阵型。同时,县域富民产业将融入邻近大中城市供应链,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县域转移,为农民创造更多增收机会。
在城乡融合框架下,规划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并健全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允许农户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住房资源,同时完善宅基地规范管理制度。此外,明确要求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规划强调以县域为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通过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跨区域就业服务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社会保障方面,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和住房权益。
规划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步加强生态建设。例如,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措施保护耕地资源;在乡村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转型。这些举措旨在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结:以系统性改革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规划》构建了涵盖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等领域的完整政策体系,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路径。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制度创新,中国正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未来十年间,从夯实生产基础到激活市场活力,从培育新型业态到促进城乡协调,各项改革措施的协同发力将为中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