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天津市教育部门近日出台政策,规划在全市中小学校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该计划以分阶段落地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重构与资源统筹,将人工智能素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旨在打造区域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天津市将以2025年为关键节点构建“试点先行全域推广”模式:2025年春季学期在6所国家级基地校基础上,选取部分区域和学校开展实践探索;同年秋季起,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课程。这一规划既延续了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又通过渐进式改革确保政策落地效果。
政策明确将人工智能教育划分为三个学段目标:小学低年级侧重技术感知与体验,高年级及初中阶段深化理解并开展应用实践,高中则聚焦项目创作与前沿探索。具体实施上,义务教育阶段在四年级和八年级设置《人工智能基础》地方课程,每学期每周1课时、总时长不少于30学时;高中阶段则依托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国家课程框架,鼓励学生选修人工智能模块化内容,强化跨学科融合能力培养。
通过统筹师资培训、教学平台搭建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多维度支持措施,天津市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教育中的资源适配问题。政策特别强调根据不同学段认知特点设计课程内容,避免低效重复,同时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开发校本化案例库,形成“基础+特色”的课程供给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天津在基础教育领域迈出了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从感知体验到创新实践的递进式培养路径,不仅契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求,更通过分阶段推广确保政策覆盖范围与质量同步提升。未来三年内,全市中小学将逐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生态,为学生应对智能时代挑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