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3月31日数据显示,我国白羽肉鸡成交价回升至每斤3.62元,较春节前"10元4斤"的低点显著反弹。这一波行情变化不仅反映了供需关系调整,更折射出饲料成本波动、引种周期及国产育种技术突破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行业动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饲料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期毛鸡出栏量减少成为本轮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春节后养殖户补栏出现阶段性断档,导致当前市场可出栏毛鸡数量下降约15%。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增加直接传导至终端价格,形成供需失衡的短期支撑。3月28日中速黄羽鸡均价突破12.2元/公斤,进一步印证了产业链上游供应紧缩对市场价格的拉动作用。
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回落。据行业监测,当前饲料综合成本较年初下降约8%10%,为禽类养殖企业释放出可观的利润修复空间。这种"鸡价涨+成本降"的双重利好效应,在祖代存栏量仍处历史高位(2024年预计更新150.07万套)的背景下,显著提升了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海外禽流感形势对行业影响呈现双面性。尽管3月起法国恢复祖代鸡引种,但欧洲多国新发疫情仍可能造成阶段性供应缺口。这种不确定性恰好为我国自主育种技术提供了发展契机。数据显示2025年白羽鸡产业链将面临产能集中释放压力,但在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上游种源控制力增强有望催生结构性机遇。
当前行业处于供需调整窗口期:祖代存栏虽环比下滑但仍处高位(同比增长17.25%),预示明年产能可能过剩;而饲料成本下降趋势若持续,将为下游屠宰加工环节创造优化空间。长期来看,引种自主化与育种技术突破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总结而言,白羽肉鸡产业正经历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转型的双重考验。短期价格反弹受益于供需错配与成本红利释放,中长期则需关注国产替代进程及疫病防控能力对产业链安全性的重塑作用。在饲料配方优化、引种渠道多元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