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食品 资讯详情
食品饮料行业迎监管新规:透明化标签重塑消费认知
 食品饮料 2025-03-31 15:17:46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宣称,并强制标注致敏物质、推广数字标签二维码。这一系列举措将对食品饮料行业的营销策略和产品标识产生深远影响。

  一、禁用“零添加”宣告概念营销终结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零添加”成为食品饮料行业追逐的热点,从低温酸奶到调味品,相关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数据显示,仅“零添加”酸奶就占据约1/4的市场份额,规模达200亿元;调味品领域更因“双标争议”事件推动“0添加”概念全面升温。然而新规明确禁止企业通过此类宣称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意味着过去依赖营销话术的竞争模式将彻底改变。行业专家指出,所谓“零添加”本质是商业概念,并非产品品质的直接证明——例如标注“不添加蔗糖”的饮料可能仍含果葡糖浆等甜味成分。

  二、标签透明化倒逼技术升级

  新国标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强制标注致敏物质信息,同时推广数字标签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全维度产品信息,包括配料表的详细解释与贮存条件的动态演示。这种数字化信息披露方式既解决了传统标签空间有限的问题,也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某休闲零食企业透露,正通过低温烘焙、锁鲜工艺等技术创新逐步减少防腐剂使用,这与新规倡导的“清洁标签”方向不谋而合。

  三、行业竞争回归产品本质

  数据显示,2023年酱油、料酒等多个品类均出现“零添加”扎堆现象。新规实施后,企业需将注意力从概念营销转向真实的产品创新。有分析指出,短期看包装调整和消费者教育或增加成本压力,但长期而言能有效遏制虚假宣传乱象,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例如部分乳企已着手优化发酵工艺以减少添加剂依赖,调味品企业则在原料精选环节加大投入。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升级

  除禁止误导性宣称外,新国标强化了对特殊人群的保障措施:过敏原信息标注要求更加明确,数字标签更支持语音识别、视频讲解等无障碍功能。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也使食品选择更安全可靠。行业观察者认为,新规实质是构建“企业消费者监管”三方共赢机制——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既保护了消费者知情权,也为合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结语:新标准开启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此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标志着我国食品饮料行业正式迈入透明化、科学化发展阶段。从禁止概念炒作到推动技术革新,新规为市场划定了清晰边界,促使企业回归产品本质创新。随着数字标签普及和信息透明度提升,消费者将获得更精准的产品认知,而行业也将通过良性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起安全健康、诚信有序的消费生态体系。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食品饮料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