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煤炭 资讯详情
2025年石化媒行业现状分析:中高阶煤资源丰富
 煤炭 2025-03-26 10:01:0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石化煤领域的地位愈发重要。中国石化煤在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不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石化煤煤层气资源评价与研究方法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煤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石化煤对其探区内17个主要含煤盆地(群)、27个含气区带展开了煤层气资源评价工作,评价范围从风化带至4000米深度。由于石化煤探区内煤层气资源类型多样,为精准评估资源状况,采用“典型区块解剖-参数体系构建-区域外推应用”的三级递进评价流程。

  先选取不同类型煤层气的典型区块进行详细解剖,像鄂尔多斯盆地的部分区块、四川盆地南川区块等。利用典型井的钻测井与测试资料,获取煤层容重等关键参数,并建立含气量与煤容重、煤阶及埋深的关系,预测不同深度含气量。计算可采系数时,针对成熟开发区和勘探区采用不同方法。最后,运用体积法与可采系数法,分别计算出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

  二、石化煤煤层气资源分布特点

  (一)盆地分布集中

  中国石化煤探区内埋深4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10.31×1012m3,可采资源量为3.07×1012m3,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川南黔北、准噶尔、渤海湾及滇东黔西等盆地(群)。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最为丰富,地质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石化煤探区资源总量的41.2%和45.4%;川南黔北盆地(群)次之,占比分别为27.5%和24.1%。这些盆地成为石化煤煤层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

  (二)受地表条件限制

  从地形地貌来看,石化煤探区内煤层气资源大量分布在山地、沙漠和黄土塬等地貌环境,其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44×1012m3、2.45×1012m3和1.80×1012m3,可采资源量分别为0.98×1012m3、0.77×1012m3和0.63×1012m3。复杂的地形地貌增加了勘探开发的难度和成本,给石化煤煤层气开发带来了挑战。

  (三)中高阶煤资源丰富

  石化煤探区内中、高煤阶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占比达86.9%,其中高煤阶煤层气资源量最高,占比47.9%,中煤阶煤层气资源量占比39.0%。这些中、高煤阶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川南黔北、渤海湾和滇东黔西等含气盆地(群),良好的生烃条件使煤层对甲烷吸附性强,含气量和资源丰度较高。

  (四)深层资源潜力大

  从深度分布上看,石化煤探区内煤层气资源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多。埋深1500米以深的深层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7.59×1012m3,占比73.6%,可采资源量为2.24×1012m3,占比73.0%。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川南黔北等盆地(群),且以中高煤阶为主,占深层煤层气资源量的91.6%,显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

  三、石化煤煤层气勘探开发建议

  (一)深化理论研究

  针对我国含煤盆地地质构造多样、煤层气成藏条件差异大的特点,石化煤需要建立多尺度协同的差异化研究体系。在盆地、区块和储层三个尺度分别开展研究,解析聚煤环境差异,量化非均质性特征,构建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攻克核心技术

  聚焦不同类型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瓶颈问题,石化煤在勘探、钻完井、压裂工艺和开发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例如研发深层甜点三维地震预测技术、水平井轨迹精准控制技术、深层定向缝网压裂技术等,同时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推进相关科研项目,实现降本增效。

  (三)制定差异化策略

  根据不同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差异,石化煤从资源规模性和煤层稳定性出发制定开发策略。对鄂尔多斯和沁水盆地煤层采用水平井+大规模压裂增产技术;川南黔北和滇东黔西等盆地统筹煤层和煤系地层开发;准噶尔和二连盆地则采用直井多层合压合采或采煤采气一体化思路,实现资源合理开发。

  (四)建设产业基地

  以鄂尔多斯盆地为核心,石化煤打造深层煤层气产业基地。石化媒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通过地质勘探明确资源储量分布,开展资源分级分类评价,优化产能建设布局,持续升级关键技术,依托现有管网设施加快产能建设,为其他盆地煤层气开发提供示范。

  2025年,中国石化煤在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探区内煤层气资源分布呈现出按盆地集中、受地表条件制约、中高阶煤和深层资源丰富等特点。为推动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石化煤需持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差异化开发策略,打造深层煤层气产业基地。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石化煤在煤层气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为石化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转型。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煤炭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